“万亿制造”施工图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广州,发展,科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11 11:38
2021年3月5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行了“万亿制造和科技创新大会”,来自区内200多家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
“十三五”结束之时,“黄埔制造”交出了一张耀眼的“千亿”答卷。“十四五”开局之年,即将走向“不惑”的黄埔,又要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大会上,黄埔明确宣示了下一个5年发展目标:冲刺“万亿制造”,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具体来说,一方面,规模实力站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工业投资突破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50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突破100家,打造“中国工业最强区”。
另一方面,突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到2025年,建成“1+1+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突破5%。
“回首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工业始终是应对大风大浪的‘顶梁柱’,科技创新则是站稳时代风口的‘定盘星’。”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在会上强调。
产业“八柱”
黄埔这张“万亿制造”施工图有“四梁八柱”。
nbsp;
所谓“四梁”,即强化空间资源、创新引领、数字转型、品牌质量四大体系建设,扛起万亿制造“大梁”。
“八柱”,即重点聚焦生物科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高端装备、美妆大健康等8大产业,建设万亿产业集群,筑牢万亿制造“顶梁柱”。
八大“顶梁柱”产业,都是以黄埔在“十三五”期间拥有良好基底的创新产业群为基础,升级提高,对标中国和世界一流水准。
比如集成电路产业,计划以粤芯半导体为“链主”企业,补齐中国在集成电路上的“制造”短板,建设集“设计-制造-封测-配套”于一体的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核心区”。
黄埔区科技局局长陈伟权表示,黄埔要做的,是“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第三极核心区”,不是“第三名”,是要通过差异化推进大湾区半导体产业发展,“打造北京、上海之外的另一个核心增长极”。
生物科技产业,则以中国领先的本土创新药企百济神州为“链主”企业,依托GE-龙沙、诺诚健华、恒瑞医药、达安基因、金域医学等重点企业,瞄准生物医药、再生医学、第三方医学检验、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力争在细分领域“形成较为突出的国际竞争优势”。
汽车制造产业,以广汽本田为“链主”企业,依托新造车势力代表小鹏、宝能和自动驾驶领先企业文远知行等重点企业,瞄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方向,打造“中国智能汽车之城”。
值得一提的还有绿色能源产业,将以南方电网为“链主”企业,发展电力能源、氢能等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和能源互联网产业,重点建设现代汽车氢能、广州国际氢能产业园、鸿基创能质子交换膜等项目,打造国际绿色能源集聚区。
氢能将是黄埔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布局的绿色能源。鸿基创能副董事长、首席技术官、广州大学教授、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告诉本刊记者,氢能燃料电池不但无污染,而且加氢快、适用从小轿车到大客车和重卡等各种车型,尤其是在长距离、重载领域有着明显优势,是极有发展潜力的绿色发电机。
膜电极则是氢能燃料电池的“芯片”,长期被国外几家企业掌控,中国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在明显缩短。他正在带领鸿基创能技术团队,推动国产膜电极的自主化。
2019年,发展氢燃料电池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9月21日,国家五部委发布了“以奖代补”政策,进一步助推氢燃料电池的发展。
叶思宇说,随着疫情减缓和政策利好,今年以来公司业务开始爆发, “氢能燃料电池行业在中国应该也会有迅猛的发展”。
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徐丹表示:“黄埔的总体战略布局就是向先进制造业的方向转型,特别要强化在战略新兴产业上的布局。再加上黄埔已有的制造业体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万亿制造’未来可期。”
“双链”驱动
黄埔“万亿制造”规划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八柱”产业均指定了一家“链主”企业和数家“重点企业”,作为领军者,串起一整个产业链。
2021年1月,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提“链长制”。黄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双链制”——由一名区领导担任产业链长、一个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主——“双链”互动、“双链”驱动,并推行“六个一”工作机制。
具体来说,就是一名区领导“挂帅”链长,协调产业链上下游各种矛盾和困难的化解、企业的帮扶、市场的需求拉动、要素的保障。一个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与此同时,建立一个产业链联盟,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推出一张产业链架构图,全程掌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最大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负担;出台一套扶持政策,围绕产业链痛点堵点,出台“硬核”支持措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产业链政策体系。
黄埔在“十三五”期间已在构建产业链条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少企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都提到了一个词:“产业粘性”:由于黄埔的产业成规模、上集群,上下游链条齐备,企业容易被“粘”在这里,不想离开。
在走向“万亿制造”的过程中,黄埔还将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粘性”——“双链制”将加快实现产业链集群化、供应链本土化、创新链自主化,万亿级产业因此将拥有最强“产业集聚力”。
周亚伟告诉本刊记者,通过“双链制”,黄埔将在“十四五”期间打造成为世界新型显示之都、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核心区、中国智能汽车之城、中国新材料CID(中央创新区)、国际绿色能源集聚区、世界生物安全之谷、中国高端装备示范区、全国美妆大健康重镇,推动黄埔由“制造大区”向“制造强区”转变。
大创新,新格局
从“千亿制造”升级到“万亿制造”的主要引擎,则在于“大创新”。
“我们将进一步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实施科技创新‘筑基’、‘开源’、‘育苗’工程,打造广州科技创新轴上的重要引擎。”黄埔区区长陈勇表示。
接下来的5年,黄埔将构建一个“1+1+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链通“大院大所大学”,构筑创新生态体系。
第一个“1”是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实验室,第二个“1”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是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慧眼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N”是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空天信息研究院、微电子所、自动化所、长春应化所等中科院强院大所合作的高水平研究院。
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黄埔还将引进一批以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落户。比如,谢晓亮院士领衔的ECC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研发及产业化,将促进国内精准医疗产业快速发展。郝跃院士领衔的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推动黄埔打造“集成电路第三极”。
大创新,更需要新格局和大空间来支撑。
黄埔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秦东凤表示,为配合“万亿制造”规划,黄埔将开启“三片协同”布局——从北到南推动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三片区”互动发展。
具体来说,以知识城为中心,打造“创新黄埔”策源地,突出前沿性、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科学城为中心,纵深推进“黄埔智造”,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以黄埔港为核心,全力推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规划建设,重点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穗港智造合作也将是“万亿制造”新格局的重要一环。不久前,《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到2035年,通过与香港产业合作,黄埔“穗港智造合作区”将形成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未来5年,随着“万亿制造”方略的落地执行,黄埔还将升级蝶变为四个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服务“一带一路”的新贸易创新中心和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在2021年2月19日召开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决胜开局年、奋进新征程动员大会”上,陈勇再次强调,要“与最快者赛跑、与最强者比拼”,持续推进“四区四中心”建设、进一步打造“五谷丰登”(智谷、氢谷、药谷、美谷、纳米谷)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