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希望何在?

  《战狼2》的票房上涨曲线相当陡峭,以至于在这个低迷的暑期档里有点刺眼。

  公映12天后,《战狼2》就刷新了《美人鱼》在2016年创下的中国内地票房纪录。而同期上映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已有电视剧铺垫、小鲜肉加盟的前提下却遭遇票房滑铁卢。《建军大业》几乎是处心积虑地邀请小鲜肉坐镇主旋律题材,也没有把年轻观众拉进电影院。

  这几个现象都不在预期之内—当然,预期之外才是中国电影的常态。几年来,黑马式的高票房影片没少给人惊喜,但从中很难有规律可循。类型片的丰富和成熟也没有随之固定下来。相反,一部黑马影片带来的,更多是资本的追逐,以及同类影片的泛滥。《战狼2》说不准会引得投资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战争片趋之若鹜。

  事后诸葛,《战狼2》的成功剖析起来原因很多。比如经过数年青春风、玄幻风的流行,人们对甜腻风格的影片已感疲惫,与好莱坞制作团队合作的《战狼2》恰好契合了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对动作片的观影诉求。此外,特效的应用在国产电影中堪称精良,紧凑的节奏也具备较强的代入感。即便如此,《战狼2》仍会面临剧情夸张、人设不合理的质疑。导演吴京多次回应种种质疑,公开指出这是对中外电影实行 “双标”。这种质疑有个心照不宣的前提:关于国产电影的质量问题,人们已经没有什么耐心。

  随着中国票房的高企及回落,这两年舆论也达成了某种共识:将 IP点击量直接兑现为观众的观影兴趣,由大数据控制原创内容,资本的强势已绑架了创作。我们也一直在追踪这个话题,2013年的封面故事是《工业在成长,电影在堕落》,2015年的题目则变成了《资本在狂欢,电影想哭泣》。对电影业来说,票房放缓是个不错迹象,证明那些被资本推动的影片正在与它的观众渐行渐远。不过,资本也磨损了人们的信心。人们不再轻易相信中国电影的原创能力。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人们不知道该把对电影的希望寄托给谁:编剧,还是导演—他们是电影原创能力的最佳履践者。上半年,我们梳理了编剧角色的变化,现在又将目光聚焦到了导演身上。在中国电影黄金时期的2014年,包括吴京、路阳、陈思诚、大鹏、郭帆等在内的青年导演都用院线电影的表现证明了自己。如今,他们而不是那些知名导演开始主导我们看什么电影。

  和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们相比,这篇文章的主角多是人们不那么熟悉的名字。一方面因为他们年轻,另一方面,自20世纪第一代已降,经第五代、第六代的命名之后,中国导演的代际似乎已经划分不下去了。这意味着每个年代所特有的,带有共同特点的导演不再以群像出现。吴京和路阳进入导演行当的路径不尽相同,他们也并不具备60后导演那样强烈的时代印记。第五代导演红透半边天的时候,几乎是凭借一部影片一夜成名的。群像的图景不再会出现,一夜成名也早已成了传说。年轻导演的名望需要逐步建立,《战狼》和《绣春刀》第一部票房并不低,但我们对导演的信任都是从续集开始的。

  《战狼2》的票房期望值还在被公众情绪往高挑。倘若一部进口电影凶猛来袭,这种期望与信任还是会摇摆一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