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辞职回国做儿童癌症公益?

  2018年春节,李治中辞去了诺华制药的新药研发科学家职位,离开工作、生活十多年的美国,举家迁回中国,全职做儿童癌症公益—他们将设立私募公益基金,成立公益组织,在线上线下做癌症科普,发展知识型的公益教育。

  李治中从没想过自己会走上全职公益这条路。2009年从杜克大学的癌症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李治中和大多数生物学博士一样,面临着两条出路:留在学校做科研,或者到医药公司做制药研究。他选择了后者。当时李治中对于成功的职业生涯的定义,还是“做到行业内的顶尖”:成为全球一流的科学家,或者成为公司的高管。

  癌症科普改变了他对成功职业生涯的定义。2013年,李治中在网上看到许多“伪科学”信息,保健品的功效被过度放大;同时中国又尤其缺乏儿童癌症科普,导致许多癌症患者花光积蓄却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就越让你觉得有使命,想帮他们尽量少走弯路。”作为在一线工作的制药科学家,李治中开始撰写癌症科普文章,没想到后来文章被微信大V转载,广泛传播。于是,他号召了100多位华人博士,用两年时间翻译了近60万字儿童癌症资料,放在网站、微信公众号上,扩大癌症科普的影响力。

  直到2017年年底,一位朋友找到了他,希望投资成立私募公益基金,邀请他回国全职做癌症公益。在中国,儿童癌症公益几乎是个空白;而在美国,一个儿童癌症公益组织的工作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为患者捐款、资助科研、做线下心理辅导、培训教育,甚至组织出游、帮助患者完成愿望。事实上,通过私募基金,公益组织的员工也能拿着正常工资上班工作,与一般盈利性机构最大的不同,只是缺少股票或收益分红。

  “但这是一条单行道。”李治中明白,“一旦接受,就很难再回到企业做科研;一旦回中国,也很难再回到国外。”从读博士到工作,李治中已经在国外生活了13年,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圈。面对国内完全陌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公益体系,这次转变对他而言有太多风险。

  “你必须得舍弃一些东西。”李治中在一开始仍觉得放不下自己的科研事业,毕竟相较同龄的年轻科学家,他已经算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只能再活一年,我是想再做一年科研,等待10年以后出成果;还是做一年科普,在短期内去真正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他看到在科研世界中,自己的力量薄弱而有限;但在中国接近空白的癌症科普领域,科学知识的价值却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犹豫了两个月,太太的支持最终让李治中下定决心回国。现在,他正规划着公益组织的内部架构,并计划将其分为内容管理、媒体部、项目部三大板块:内容管理者翻译国外的癌症科普内容,媒体部扩大公益内容的传播,项目部举办线下讲座与活动。他也计划与美国的公益组织合作,将国外的癌症心理辅导等公益项目带入国内。

  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李治中对职业成功的定义已经发生了转变,“你喜欢的、你擅长的、对社会有影响的、能够养家糊口的,理想的职业就是找到这4个要素的交叉点。”每个人在这四大要素上的倾向有所不同,也使得最终成就的职业路径都独一无二,而在工作了十多年之后,李治中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心中的理想职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