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变与不变

  我是一个出生在1980年代初的“老郑州”,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快40年,从未长久离开。所以,和其他普通市民一样,平日大多数时候,我其实觉察不出郑州有外人口中所说的那种“巨大变化”。

  现在,如果试着“跳出郑州”来看它在过年几年的变化,我能看到的是两大推动力:一个是人,另一个是路。

  人就是指“新移民”。一份天风证券研究所在2016年发布的报告曾有提及:“在外省流入河南的人口中,37%流入郑州市,而省内流动人口中的60%流入郑州市。”显然,在不断演进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像郑州这样规模和地位的城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节点”角色—作为一省首府、中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郑州注定成为一个“人口流入地”。

  有时候,我会觉得郑州是一个没什么个性、甚至有点平庸的城市。它没有非常独特的旅游资源,而地处农业大省,城市风貌也完全谈不上洋气。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些问题,这个“没脾气”的城市,从来不会表现出“排外”的姿态,它是如此温和、包 容。

  2003年,郑州放开了户籍政策。如果通俗点解释这轮户籍新政,只要你在郑州有亲戚,你就能零成本入户。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的省会,郑州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史无前例。长期以来,一提起河南,就是人多底子薄,而郑州放开户籍政策,让更多河南其他地方的人成为郑州人,便把包袱变成了红利。过去10年,郑州的常住城镇人口增加了240多万。

  “新移民”拿到郑州户口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房,而北三环一带和郑东新区是他们的首选,因为新移民在郑州安家落户,通常有“老乡带老乡”的特点,而这个过程中,城西和城南被讹传为穷和落后的区域。最终,北边和东边的外地人就变得特别多。

  2003年,我工作的报社正位于金水路的最东头,不远处就是老107国道(后更名为中州大道)。与107国道一路之隔,便是当时正在火热建设的郑东新区。几乎每天,媒体上都有来自郑东新区的报道,内容多半是东区又有什么项目开工了,又有什么大企业老板去东区考察了,诸如此类。

  在政府力推之下,一块面积广达150平方公里的空地要平地造出一座新城。这么大的市政工程,对于郑州市民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会因此发生怎样的改变?—在10多年前新城初建之时,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容易。从媒体的各种报道中,我们只知道,这里将成为郑州最现代化的区域,一个将会让郑州人对外最有面子的形象工程。

  我还记得,新区建设初期在郑州还有一景:很多人周末会骑上车沿着金水路,吃了一嘴沙,来到107国道,站在原先的燕庄军用机场,望着更远处那一片片热闹施工的楼盘大工地。

  后来,这座从规划阶段看起来“一步到位”的新城,仍然经历了一段先有城后有人的漫长冷启动期,一度成为全国闻名的“鬼城”。在经历了从政府政策引导到市场化推动的一系列努力之后,当年设计蓝图中的如意湖CBD区域入驻的一批大企业诸如河南能化、平煤集团、郑交所,为这里迅速注入了人气,带动着大批公司人纷纷在附近买房置业。

  根据郑东新区管委会对媒体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年底,郑东新区入住人口突破130万,在郑州市16个县区中,仅次于金水区。2013年,可以说是整个东区发展的转折点,北三环东延工程让东区有了血脉,而龙湖、龙子湖一带的楼盘项目,更是进一步拉动郑州房价一路上涨。最终,中州大道不仅是郑州新老城区的分界线,也是整个城市房价的分水岭。在它东边,新区的房价如今已经没有低于2万/平方米的 了。

  但在我看来,最终彻底激活整个东区人气的,仍然是这个城市的新移 民。

  整个郑东新区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因为笃定人口流入的城市人口特征还会维持很多年,房地产供给市场一片乐观。来听听现在很流行的一种论调:河南是人口大省,1亿人口中有1/10的人都想到省会郑州来发展,这个城市的规模注定是千万级的,一旦全省人都挤到郑东新区来置业,这里的房子当然不愁卖。

  而说到我自己在这个城市的生活轨迹,从小到大也经历过数次搬迁。小学四年级之前,我生活在金水区的建文一带。“建文”其实是河南省建筑工人文化宫的简称,这座始建于1950年代的苏式建筑,是一个能容纳几百人的一大型电影院,也是一度记载着郑州计划经济岁月的名片,它于2004年被拆除。但建文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称谓仍在沿用,始终都是郑州最繁华的市井街区之一。回想各项资源都很匮乏的1980年代,这里却样样俱全,可以尝到各种小吃,也有种类繁多的副食商店,还能和朋友或家人去建文看场电影,生活是如此简单而惬 意。

  我家搬走后,再看建文就成了一种过客的复杂心境。如今这里道路两边树龄六七十年的法桐依然屹立,但中心地标已经换成了“建文新世界”,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

  后来我们全家又在汝河小区住了几年。这里曾是郑州最大的小区,有多达120栋居民楼,当年在郑州的地位,就仿佛今日之郑东新区。6到7层板楼,比起同时代建文那些低矮的两层苏式青砖楼,简直太宏伟了,窗户都是钢窗,南北两面都有阳台,站在楼上能看到远方的小山。在当时这个全市条件最好的小区,居住的人基本上都是各个机关厂矿被表彰的先进职工家庭。就好似现在能住在郑东新区的都是更富有的居民一样。

  如今的汝河小区什么样子?很多“老郑州”都已经换房离开,搬进了新楼盘。留在这里的,更多都是初到郑州扎根的租户。

  不能不说,郑州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政策引导型的。2000年之前,郑州摊大饼式的自然发展模式,在一二十年内,把周边很多比邻市区的农村吞没,演变成了后来所谓的城中村。而这些城中村,最终就成了政府“旧城改造”项目要攻克的重点。

  如今除郑东新区之外,郑州第二个亮眼的区域—“二七新区”正是由此诞生。长江路以南,至绕城高速,这中间的区域就是二七新区,总面积约35.4平方公里。几年前,这里的居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站在南三环向北看,高楼大厦一片片;向南看,不是村庄就是田。于是,2008年二七区又提出结合南水北调运河建设,对周边乡镇进行开发,最终给予这片新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城市景观。可以说,从郑东新区到二七新区,这些案例皆体现出政府的持续深入参与,也使得郑州的城市化进程承现出一种“定向组团突破”的特有模式,人为提升了城市改造的效率。

  我记得过去中学地理老师都会讲到,地处京广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郑州最大的资源就是交通便利。但是,这两条铁路线在城市中心的交汇,其实对这座城市内部的道路交通也产生了很多不便的影响。过去,我家曾在二七区京广路陇海路附近,从地图上看,明明距离火车站不足一公里,但真想去趟火车站,因为要跨过铁路线,坐车兜兜转转一个小时才能到达。直到2010年火车站西广场投入使用以及2012年京广快速路的开通,才极大改善了这一带的出行便利程度。

  我相信老郑州人都听过这样一句顺口溜—“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后来,这句顺口溜又被西边的洛阳市给补充了一句:“洛阳挖沟,学习郑州”。的确,作为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项目,修路是城市外延不断扩大的另一个推动因 素。

  在我25岁之前,整个郑州有代表意义的主干道,包括了东西横贯市区的金水路和四桥一路、金水区的人民路、花园路,以及中原区的建设路、中原路和陇海路等。现在,随着107国道的东迁、西南绕城高速和京珠高速郑州段的建设,以及四环路的建设,使得整个郑州的城市交通框架被进一步拉 大。

  城市内部新的骨干道路,也被京广快速路、陇海快速路、农业快速路、中州大道以及全程高架的三环、四环所取代,而它们也让郑州终于有了“大城市”的骨架和面貌。

  曾经是国内最大的郑州铁路局在 2005年宣布拆分,原本归郑州铁路局管辖的武汉、西安纷纷成立自己的铁路局,特别是武汉铁路局,不仅管辖湖北全省铁路,更把势力延伸到了距离郑州以南不足100公里的地方。从铁路资源来看,郑州的地理位置优势从此被削弱。好在后来的高铁建设又为这个故事添加了“续集”,按照最新的政府规划,郑州又被定义为一组“米”字型高铁网格的中心,重回其交通枢纽地位。

  2015年,为了解决女儿上学的问题,我在陇西小学附近买了一套两室学区房,80 0 0元/平方米的价格对我来说,也算是“豁出去了”。我从来没考虑过去东区买房,因为表面更加士绅化的东区,现阶段论起教育配套设施其实并不算完善,虽然有一些私立民办性质的中小学,但在我看来,仍然不如那些位于老城区、有着悠久历史的公立小学的教学品质。

  同样的,东区的商业在慢慢布局的过程中,首先从一些楼盘的底商开始变得活跃。而这个城市最受年轻人喜爱、最好逛的商圈,依然集中在市中心的二七塔向北一带。2015年开业的丹尼斯大卫城,更是拉开了二七区商圈新的商战,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与之隔街相望的老牌购物中心金博大,以及几个街区以外、在2014年登陆郑州的万象城。从零售业品牌来看,耕耘长达20年的丹尼斯百货已经在这个城市形成一定垄断,多年来,丹尼斯百货(人民路店)一直稳居全国百货商场销售额T0P10之列,而目前看万象城的人气似乎一直不太理想,作为主力百货业态的百盛并没有达到很好的聚客能力,开业不到一年就宣布关店。丹尼斯的起家业态也是中高端百货,最新开业的大卫城里,据说有35%的营业面积仍然分配给了百货业态,购物中心的比例虽然低于百货,但首次引入郑州的MaxMara、BOSS、Moichael Kors、Tiffany、Cartier等奢侈品品牌,也让大卫城被定性为郑州最高端的购物中 心。

  最后,说回到我每天生活的这片老城区,这里的街道市景,虽然看起来没有东区那么现代化,也没有二七商圈的喧嚣,但生活在这里却恰恰很符合我这样一个“老郑州”的胃口。当城市生活的节奏被现代化的步伐不由自主地带快,对我个人来说,既然选择了生活在这样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更想体味的正是它“慢生活”的那一面吧。当然,我喜欢的这种城市生活气质可能也越来越不属于郑州这个被称为“新一线城市”的主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