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破浪前行

  • 来源:中国报道
  • 关键字:中国,外交,发展
  • 发布时间:2021-07-23 14:40

  当地时间1971年10月25日晚,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返日内瓦国际机构后,逐步参与裁军、经贸、人权、社会等各领域事务,为重大问题解决和重要规则制定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关怀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服务国家发展、引领世界进步,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了新时代。

  顺应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大局大势

  在100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明确每个历史时期的主题主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推动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大潮中不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规律、洞察时代大势,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战略判断,进而辩证认识和客观分析这一变局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在调整中继续前进,国际力量对比更加均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继续发展仍然拥有重大战略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世界动荡变革加剧,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彼此联动,引发“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频出现,为中国与世界发展带来极大不确定性。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强调既要增强机遇意识,抓住和用好现有机遇,发现和塑造新的机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乘势而上,又要树立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提升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

  推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创新,既运用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又通过鲜活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具体到外交领域,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对外交往过程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新安全观、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要外交理念,彰显了中国外交的精神追求和独特风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发展新任务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工作的新理念新倡议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外交思想明确了中国外交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历史使命,丰富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路径,打造了以全球伙伴关系为依托的外交布局,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自信的政治要求,强调了坚持党对外交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意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拓展和深化全方位外交战略布局

  对外交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外交往,旨在争取国际进步力量对中国革命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党将对外交往视为中心工作之一,主要任务是捍卫主权独立和国家安全,并为国内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国际环境。这一时期,受到两大阵营冷战和自身战略选择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难以形成覆盖全球的外交战略布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中国共产党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深化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打造出遍及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例如在大国方向,中国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两国元首和各层级的交往空前频繁,经济、政治、安全和人文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推动中俄关系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典范;在周边方向,以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扎实开展周边外交工作,加强同东盟国家的友好交往;在发展中国家方向,中国坚持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伙伴和真诚朋友,引领“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自身的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大动力,等等。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使得对外战略布局更加多元立体。

  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共产党参与全球治理经历了一个从拒斥、融入到引领的转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奉行敌视政策,基本阻断了中国进入国际体系的通道。新中国也猛烈抨击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机构,将其斥责为霸权主义服务的政治工具。改革开放以来,在内外政策调整和中国与世界的不断互动中,中国逐步恢复了在主要治理机构中的合法席位,加入大量国际组织,签署众多规章条约,实现了从国际体系之外革命者向国际体系内部参与者的重要转变。同时,伴随着国家实力地位的提升,中国共产党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姿态更加主动、地位更加彰显,特别是有意识地搭建一些新的机制平台,提供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行动倡议,为推进全球治理进程贡献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治理出现的巨大赤字,中国共产党从世界大义和人类福祉的高度出发,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全球气候、公共卫生等领域,不断贡献处理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例如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国积极参与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坚决维护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和领导,向国际社会提供包括专家指导、技术方案、药物疫苗、医疗物资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此外,中国还参与了海洋、极地、太空、网络等新兴领域的规则制定,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引领者。

  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渐走上了一条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并行不悖的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在百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作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在同危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各种势力的斗争中不断前进,积累了应对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保持定力、坚守底线、敢于亮剑、善于斗争。中国有理有据地回击“南海仲裁案”,反对域外大国在南海地区“横行自由”,与东盟一道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维护了我国的正当权益和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稳妥处理与印度的边境争端,对印方非法越界和破坏现状的行为予以有力反制,同时保持战略克制通过多轮边界谈判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轨。坚决反对美国动辄对他国企业实体实施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为维护我相关实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坚持“外交为民”的根本宗旨,积极协助解决海外企业和公民遭遇的歧视、袭击、盗窃、绑架等各类问题,使广大游子感受到强大祖国的温暖与厚爱。

  通过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工作的战略运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得到显著提升。首先,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和规则制定权明显增强。通过开展主场外交、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从国际事务的参与者、追随者转变为全球治理的建设者、引领者。其次,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感召力、塑造力和亲和力大大加强。中国共产党在事关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的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始终注重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之间的平衡,积极寻求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明之间和平共处之道,为回答好“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贡献了智慧力量。再者,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各界人士正尝试解码中国发展的秘密、加强同中国的友好交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际动荡变革加剧。中国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后也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面对国际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更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开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尽责。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