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区域,协调,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7-23 15:02
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候,刘传忠还是河北省沧州市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的一名学生。
2003年,作为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下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招募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工作。这一年,恰好刘传忠大学毕业,他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
刘传忠回忆,当时不少孩子经常不想上学时就不来上学。“我们这些志愿者不断给孩子们讲述外面不一样的世界,逐渐激发了他们上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初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现在有十几名学生在部队锻炼,也有一些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走上讲台。
截至目前,已有数十万名大学生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西部大开发的舞台上挥洒青春。事实上,为西部地区输送青年人才的“西部计划”,只是浩大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小部分。而西部大开发,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
执政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西部大开发不是小打小闹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顾全两个大局”的地区发展战略构想,这是西部大开发的理论依据。
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在1999年全国两会党员负责同志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说,西部地区迟早是要大开发的,不开发,我们怎么实现全国现代化?1999年6月,江泽民在西安主持召开的西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讲道:我所以用“西部大开发”,就是说,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周密规划和精心组织,迈开更大的开发步伐,形成全面推进的新局面。
2000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步设想的汇报的通知》。这是当年的中央2号文件,这一文件阐明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重点任务、政策举措,成为指导西部大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2000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经济结构调整、开发特色产业为关键,以依靠科技进步、培养人才为保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繁荣经济、使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
2000年起,一系列标志性、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工程陆续启动: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等。
2001年8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业已编制完毕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成为今后五年乃至十年内的西部开发的指导性文件。一个完整、系统的西部大开发规划和政策体系已经建立起来。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区域战略决策部署一脉相承、逐步深化
1936年,当《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踏上开往西安的火车时,他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等疫苗,这些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第一次见到黄土高原的斯诺写道:“那些奇形怪状、不可思议有时甚至吓人的形象,好像是个疯神捏就的世界——有时却又是个超现实主义的奇美的世界。”可以想象,80多年前那个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困、战乱、疫病折磨的中国西部,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千百年来,经略西部一直是历代的国之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西部地区视察调研,深入基层边疆一线,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2017年1月,《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印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新开放战略角度定位西部经济发展。2020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擘画了新时代的更高目标。
对此,不少业内专家指出,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际上就是进一步打通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运行的“血脉”,推动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实现自由流动,这对促进国内大循环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经过20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大开发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扎实推动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部署层面看,显然是一脉相承、逐步深化的,为‘十四五’时期西部大开发加快形成新格局、取得新成绩提供了路线图。”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燕分析道。
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实施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举措,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对于保持经济整体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引领地位。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充分发挥沿海地理优势,实现率先发展。上世纪80年代,国家相继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在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又相继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等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措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本身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长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地区生产总值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龙头”。
中部地区经济增速跃居“四大板块”首位。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2006年—2018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8.6%上升到21.0%,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18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0%,均居“四大板块”首位,为支撑全国经济稳定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加快。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形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大决策,吹响东北振兴的号角。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印发实施,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注入政策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明显进展。实施京津冀发展战略以来,三地在产业升级转移、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长江经济带建设稳步推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不断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一方面,共抓大保护格局已经形成;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升。
共享共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迈出实质性步伐。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迈出实质性步伐,粤港澳深度合作正在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取得新进展。
区域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呈现由不平衡向趋于平衡、由不协调向日益协调转变的良好态势。
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各区域经济总量获得巨大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仅分别为257亿元、146亿元、127亿元和84亿元,到1978年分别增加至1514亿元、750亿元、726亿元和486亿元,均比新中国成立之初明显增长。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199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5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在1995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并同时于2011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东北地区省份较少,2001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8.1万亿元、19.3万亿元、18.4万亿元和5.7万亿元。
各区域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1953年—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9.4%、8.1%、8.6%和8.1%,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其中,1979年—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11.3%、10.3%、10.3%和8.9%,改革开放后各区域经济增速明显快于改革开放前,并呈现东部地区领跑、各区域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区域发展差距呈缩小态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规模,促进了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了内陆和沿海地区经济差距。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率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一马当先,保持领先地位。进入2000年后,随着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走上协调发展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此外,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经历了从缩小到扩大、再到缩小的变化过程。195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东北和最低的西部相对差值为2.6倍,到1990年下降至1.9倍。1991年起,东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开始超过东北,居四区域之首,与其他区域的差距逐渐拉大,与最低的西部相对差值在2003年达到峰值2.5倍。2003年后,随着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发力,人均最高的东部和最低的西部之间相对差值逐渐缩小到2018年的1.8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按不变价格计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2%、8.2%、8.5%和6.1%,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领先于东部地区,形成了地区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部分内容引自中国青年报、国家统计局核算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