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报表”,会展企业准备好了吗?

  • 来源:中国会展
  • 关键字:碳中和,会展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 发布时间:2021-08-06 14:30

  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已倡导多年,之所以在今年 “碳达峰、碳中和”稳居能源领域的C位话题,是因为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气候雄心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作出量化指标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经历了50-70年过渡期。中国要在30年内完成,任务的艰巨和挑战可想而知。

  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入2021年重点任务,更要求各行各业制定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进而加快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既定目标。这预示着,“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目标将不仅是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标准,而是全社会、全行业的“强制标准”。

  会展行业当中已有相应绿色低碳的实践案例,主要通过绿色建筑、智慧管理以及碳中和来降低碳排放。

  绿色建筑和智慧管理在过去十几年当中,一直被积极倡导,但是要实现绿色和智慧,前期需要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在没有强制约束和基于投资回报率考量的双重前提下,这两项在会展场馆中的普及情况并不理想。未来,绿色建筑和智慧管理将成为未来会展场馆前期规划设计的“硬指标”,会展行业或将逐渐被纳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作为国家级智慧绿色建筑标杆,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采用装配式建筑、地源热泵、光伏太阳能等100多项低碳、节能、环保技术,汇集5G、大数据等行业尖端技术,碳排放总量要比其他建筑减少25%以上,可实现年减少碳排放48万吨。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自2006年以来,国内外的大型赛事和活动,如2006年都灵冬奥会、2006年德国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2014年北京APEC会议及2016年G20杭州峰会等,都相继开展“碳中和”工作。正在筹备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也在申报文件中提出了低碳办会的目标,并于2019年6月23日正式向全球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

  早在2019年5月29日,生态环境部就发布了《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指南》中提出,大型活动组织者需在大型活动的筹备阶段制订碳中和实施计划,在举办阶段开展减排行动,在收尾阶段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并采取抵消措施完成碳中和;并且针对不同排放类型(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净购入电力、热力排放、交通排放、住宿餐饮排放、会议用品隐含的碳排放、废弃物处理产生的排放),约定了对应的排放源以及核算标准及技术规范。

  2021年6月22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该标准将于2021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北京市首次以标准方式明确大型活动碳中和的基本原则、实施流程、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和声明阶段,并提出了科学、可操作性的实施流程、碳抵消内容和碳中和声明等要求。由此可见,在政府大力推行和量化指标考核下,大型活动“碳中和”也会由“自愿”向“强制”形式转变。

  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疫情冲击,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及国际格局、全球经济发展、各行业发展模式以及人们的安全观、发展观。借此契机实施“双碳”目标发展,正当其时。也许未来的会展企业除了财务报表,还会有“碳中和报表”。会展人准备好了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