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舞蹈中的傳統文化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傳統文化,舞蹈,中日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07 11:34
傳統舞蹈的歷史發展及其當代傳承,以至它所呈現的相關文化,往往附帶兩個層次的探討意義:其一,是某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流傳的某一種傳統舞蹈的自身發展歷程;其二,是這些流傳至今的傳統舞蹈所呈現的某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社會面貌、政治意識形態,以至倫理思想等層面的相關考察。由是,舞蹈本身固然是一種藝術展現,背後卻承載了重要的文化意涵。
中國「秧歌」與農業文明
中國地大物博,可以分成華北、東北、江南、西北、嶺南、西南等諸多區域。可以肯定地說,各個地區內流傳至今的傳統舞蹈,均有屬於自己的濃厚藝術文化特色。然而,即便如此,這些「產地」、種類不同的傳統舞蹈,卻有一種明顯的共通性——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傾向,即對於大自然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於農業文明的繼承與歌頌。以中國各地流傳的傳統歌舞「秧歌」為例,不論產於哪一個地區,都呈現出農業社會中熱情好客、不拘小節的藝術特點;而傳統中國農業文明中,所強調的村落社會緊密人際關係和牢固家族觀念,以至追求「天人合一」的人類與大自然關係塑造,在各地「秧歌」中都顯而易見。「秧歌」屬於「集體舞蹈」,參與表演的舞隊往往由十多人至百多人組成,其藝術特點是生動活潑、喧嘩吵鬧,古時中國農民往往於節慶時間進行這種舞蹈,帶有「歡愉」與「團聚」的人文精神。
日本傳統舞蹈注重細膩與個人
與中國一海之隔的日本,在傳統舞蹈特色上卻與中國頗見差別。例如日本傳統服裝「和服」,至今仍然在日本傳統舞蹈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和服」對於穿着者的肢體與行動帶來不少「束縛」與「局限」,導致傳統以來,日本舞蹈就慣常展現一種明顯的「藝術局限性」——無論是哪一種派別或種類的舞蹈表演形式,日本傳統舞蹈都缺乏大幅度的舞台調度,甚至予人濃烈的「緩慢感」。例如日本國內最大古典舞流派——花柳流,到今天仍然流傳甚廣的傳統舞蹈代表作《藤娘》,便經常出現在特定範圍內利用縮小的圖景,嘗試展示、構造與表達某一個特定的畫面。在藝術形式的表達上,這種比較「個人」着重細膩的表演,與中國的「秧歌」所熱衷營造的波瀾壯闊「大場面」,當然大有分別。
誠然,日本對於傳統舞蹈在藝術形式上及文化精神上的繼承,實在非常值得我們尊重與佩服。今天仍然流傳的日本傳統舞蹈,往往繼續強調女性溫文爾雅、嬌羞含蓄的傳統「性別身份」象徵;儘管經歷了現代文明洗禮,日本早已是世界現代化大國之一,但傳統藝術的精神傳承,仍然備受強調。日本傳統文化的繼承大業有珍貴傳統——自古以來,這個國家就非常尊重自身的文化傳統,即便經過以學習西方文化為終極目標的「明治維新」,傳統仍然有其生存空間,更被不少日本人強調其重要文化價值,得以傳承下去。另一方面,值得指出的是,部分學者認為,日本傳統舞蹈中的「局限性」,或許與日本國土狹小的地理實況相關。如果我們確信一個民族的特性與其生活空間關係密切,那麼長久生活於狹小島嶼上的日本國民,產生出對於「仔細」的堅執追求——於傳統舞蹈表演中不傾向追求人多勢眾的「排場」,反而特別強調表演者精準的動作及表情,以至狹小舞台呈現出來的獨特氣氛,這正正就是日本傳統舞蹈與別不同的藝術特色所在。
韓國傳統舞蹈體現對宗教的承繼
異曲同工,韓國國內流傳至今的傳統舞蹈,似乎也隱然可見其對於大韓民族特性的展現。韓國傳統舞蹈以宗教性極強,於東北亞地區流傳已久的「薩滿教」舞蹈為主要骨幹。這種傳統舞蹈中包含大量遠古東北亞先民對於大自然山川河嶽、日月星辰的崇拜與嚮往;甚至與巫俗信仰息息相關——事實上,今天大韓民國(南韓)國內仍然傳承「巫堂」(巫女)信仰,雖然比起古代,顯然已經式微。這個實況也說明韓國傳統舞蹈藝術中,對於其國家與民族的傳統精神文明有着明顯繼承。韓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宗教的國家,從遠古的巫俗與薩滿信仰,到高麗王朝時代崇尚佛教,朝鮮王朝時代道教崛興,以至近代從西方引進基督信仰,各種宗教對韓國社會造成深遠而重大的影響。韓國今天非常著名的傳統舞蹈作品《僧舞》,也明顯展現舞蹈藝術對於國家傳統的繼承。宗教此一重要話題,在韓國長久的歷史發展中,可謂從沒缺席。
有一點非常有趣,不少學者都曾經指出,包括韓國傳統舞蹈在內的韓國表演藝術,或現今風靡全球的韓國流行文化產物,大都隱然流露一種悲傷及淒美情懷;部分甚至展現「大苦大悲」的感覺。筆者也有同感,只是學識淺陋,未能拆解此現象的成因。如果傳統藝術的相關文化面相,大多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相關;那麼,韓國多年來於其自身歷史上所承受的苦難,會否就是造成這種「悲情」文化現象的最主要原因?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