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佛訪寺,心懷天下——范仲淹的「佛系」旅行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旅行,文學,景點
  • 发布时间:2021-08-07 11:51

  前幾天與信佛的朋友聊起文壇旅人,少見他對哪位文人格外鍾情,提起范仲淹倒是讚不絕口;說是范公「有大愛」,普及世人的那種。這倒更新了我對范仲淹的認知—— 從前只覺得他是個好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無論居廟堂之高或是處江湖之遠,一刻也不忘憂國憂民,把頭銜裡「北宋政治家」一詞詮釋得頗為正面。可在朋友理解,這種「憂」似乎更多出於佛家的慈悲心。范公雖然心懷天下,但給人的印象多是銳意進取、行事果決,實在難以想象他竟有「佛系」的一面。那麼究竟是朋友信佛之人處處見佛,還是范仲淹真有佛緣呢?

  蒞任蘇杭,遍訪古寺

  范仲淹之名,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陌生;就算不熟悉他的政治與文學成就,也至少在中文科裡接觸過兩樣——堪稱遊記範文的《岳陽樓記》,和寫盡讀書艱辛的成語「劃粥斷齏」。范仲淹與佛結緣的起點,也恰恰與這個成語有關。少時家貧的他求學、寄宿於長白山醴泉寺,每日煮一鍋稠粥,放涼後劃成4塊早晚分食。如果換成別人,日後一旦飛黃騰達,只怕會縱情享樂,極力彌補昔年缺憾。可范仲淹到底是范仲淹,這種近似於苦行的經歷反而讓他在檀香繚繞中寧心靜氣,終其一生崇信佛法,一有機會便尋佛問道,或是發掘鮮為人知的深山古寺,或是四處與禪師大德交遊。

  蒞任蘇杭之時,算是這位一代名相的官場低谷期。這段時間的范仲淹,為政之餘仍舊遍訪古寺,大概也是為了紓解愁緒。范公其人,遊歷所及,必有詩文記之;流傳最廣的兩篇是《遊烏龍山寺》和《蘇州十詠其六•靈岩寺》,前者雖寫山寺,卻更着眼在花鳥草木。文辭之美他山難及,視角和體悟卻與普通遊客相似,在此就不贅述;後者則只有他才寫得出來,光是見到開篇的一個「愁」字,便瞭然是范仲淹的風格——心中時時懷愁懷憂,才會連旅行都隨處見愁。

  詩文竟成景點名片

  「古來興廢一愁人,白髮僧歸掩寺門。越相煙波空去雁,吳王宮闕半啼猿……」范仲淹寫靈岩寺,對佛寺着墨不多,唯以懷古為主。站在吳王館娃宮舊址上,眼見昔日吳越鼎盛繁華煙消雲散,只餘面前白髮僧人輕掩寺門。古今變遷之感湧上心頭,除了「清名高節」,甚麼也留不住。然而就像一切景語皆情語,所謂懷古,說到底還是懷人。一座宮殿沒了算甚麼,一貫「不以物喜」的范仲淹豈會在意這些景觀外物?不過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罷了。他關心的,終究還是興廢之間的蒼茫眾生。也正是出於這些關懷,他才不斷施行德政,例如在杭州任職期間遇上大饑荒,范仲淹就曾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建議僱民眾修建佛寺,以勞獲酬,既解了缺衣少食之苦,也遂了吳中百姓好為佛事之願。有學者戲稱范仲淹是行走的北宋旅遊推廣大使,不僅逛景點寫遊記,還要「造景點」,說是杭州佛寺景點留存至今,離不開范大使的一片苦心。

  話說回來,這首滿懷愁緒的訪靈岩寺之作,如今卻被蘇州靈岩山當成了景區名片。也難怪要「蹭」范仲淹的熱度——同名的山東濟南靈岩寺佔據「海內四大名剎」之首,更依託於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泰山而名揚天下;相比之下,蘇州的這座小寺就有些勢弱。不過既然湖南岳陽樓都用《岳陽樓記》做了上千年的招牌,想來范仲淹也不會介意多一個景點借他之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