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的青花瓷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景德鎮,青花瓷,經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07 11:39
景德鎮位於昌江之南,最初叫昌南,是江西省浮梁縣的一個小鎮,因盛產瓷器,出口量大,外國人把「昌南」叫成了China,既指瓷器,又代表中國,一語雙關。
瓷器的發明可以追溯到漢代之前,到了唐代日趨成熟,大唐經濟繁榮,各種貿易擴大,貨幣發行就得跟上——朝廷亟需大量的銅用來鑄「開元通寶」,為了保障貨幣發行,頒佈禁銅令,直接導致銅器供應緊張,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瓷器,於是推動了瓷器生產的蓬勃發展。當時的瓷器「南青北白」,意思就是北方邢窰、定窰生產白瓷,南方越窰生產青瓷。
北宋初期,昌南燒製出一種胎質潔淨,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透白,光澤似玉的青白瓷,深得宋真宗的賞識。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以皇帝年號改昌南為景德鎮,瓷都地位確立。元代景德鎮用一種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裝飾,經高溫燒製出釉下藍彩瓷,俗稱「元青花」。2011年澳門中信拍賣公司一件「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元青花梅瓶,拍出8億4千萬港幣,創下世界最高瓷器紀錄。元青花倍受收藏家青睞:一是器物大,元初景德鎮發明了瓷石中摻高嶺土的二元配法,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燒製溫度,生產出硬質瓷,降低變形率,滿足了燒造大件器物的工藝要求;二是元代雜劇繁榮,戲劇中的人物故事跌宕起伏,來自馬背上的蒙古人對漢文化的歷史故事非常着迷,將其繪於瓷罐上欣賞;三是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呈鮮麗的靛青色,勾勒線條較深,邊緣稍有暈化,藝術效果極佳。蒙古人以大氣豪邁的草原精神,一改宋瓷含蓄內斂的文人風格,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
在景德鎮的傳統作坊,一位老人撥動轆轤車的圓盤,借離心力將泥往上拉成塔狀,捏出所需的器形。修坯人拿刀在坯體表面厚薄不勻、凹凸不平的地方旋削,全憑眼觀、手摸和耳聽,使器物表面光潔、形體連貫、規整一致。器物各部位的厚薄不同,高溫燒製的收縮率也不同。為了防止燒造時變形,修坯的厚薄控制很重要,多一刀坯體會破,少一刀嫌厚,不時用手指撫摸,在各部位輕輕彈叩,發出「咯咯」聲的較厚,發出「咚咚」清脆聲的恰到好處。
修好的泥坯放在細長的木板上晾曬,底下挖有水塘,利用水蒸氣調節溫度和濕度,降低泥坯的裂紋。泥坯乾了施釉,分釉下、釉上兩種:釉下分青花、釉裡紅、釉下五彩等,青花又分描圖、錐圖、過稿、勾線、分水;釉下彩直接在泥坯上繪製,再上釉燒製;在燒製好的釉面上裝飾,稱釉上彩。
景德鎮最出名的是青花瓷,用氧化鈷為發色劑,手工繪畫有勾線和分水兩種:勾線要掌握料性、坯的乾濕、運筆快慢、積水時間長短,這些因素直接影響水色的濃淡。一般坯體濕,運筆快;積水時間短,水色淡。反之,水色濃。分水是用雞頭筆蘸鈷料水,料水分頭濃、二濃、濃水、淡水、影淡5種。國畫講究墨分5色,青花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