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展开·发挥

  • 来源:教育论坛
  • 关键字:创设,建立,展开
  • 发布时间:2021-08-18 15:50

  摘要: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知识、概念比较多,并且很抽象,要想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理解和吸收,必须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学有所用,扎实地在数学课堂中落实新课标,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有的学生说数学枯燥无味;有的学生说数学奥妙无穷。为什么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我认为关键是个人学习兴趣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因此,我认为在新课标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一个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相反,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因此,在新课标数学教学中老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对数学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个性。要达到这种境界,老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感到亲切、可敬,产生情感交融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放手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课堂上的讨论是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凡是数学教材中的一些新知识点,都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因此在每一节新课中,老师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推导、去讨论,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得出新的结论。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这一内容时,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得到的,而“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是学生学过的知识,因此,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新的结论:“移项”要改变符号。有时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时,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见解往往来自于课堂讨论时各抒已见之中,而学生讨论热烈之时就是他们的发散思维最活跃之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在于能够设计出能吸引和激发学生自由讨论的思考题,在于能够设计出可以有多种答案的开放题,能澄清学生的模糊不清、错误认识的辨析题,在于能够设计出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创新题,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们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的艺术。

  通过同学的讨论,结果全班同学用了三种方法对AB与CD平行进行说理,分别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说明。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也活跃。可以说,数学课堂中的讨论,既能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平行线的判定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三、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体味学数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可见新课标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善于摄取开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周围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事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数学,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让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上述几种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学有所用,扎实地在数学课堂中落实新课标精神中,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华东师范学校出版社.2004年.

  (本文责任编辑 田小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