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真有分餐制嗎?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中國,分餐制,餐具
  • 发布时间:2021-09-18 19:18

  聽一個醫生朋友說,新型冠狀病毒之所以能夠流行全球,有三個原因:第一,它傳染力很強;第二,很多國家最初沒有意識到此傳染病有多厲害,防控不足;第三,無論歐洲人、亞洲人、美洲人還是大洋洲人,目前都還沒有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不喜歡戴口罩,做不到勤洗手,人愈多的地方,愈想去湊熱鬧,吃飯喝酒尤其如此,不能保持距離,還經常共用酒具和餐具。

  這位醫生還告訴我,早在秦漢魏晉和隋唐時期,中國是分餐的,那時候比現在還衛生,現代國民應該恢復傳統,重新推行分餐的習俗。

  跟這位醫生朋友一樣,我也贊成分餐制,但我並不認為古代中國曾經普及分餐制。我的意思是說,古代分餐制確實存在,但僅僅存在於上層社會,窮苦百姓連餐具都未必齊備,就算想各吃各的,家裡也沒有那麼多杯盤碗碟。另外,僅就上層社會而言,也不可能做到嚴格的分餐,例如在敬酒的時候,從秦漢魏晉到宋元明清,古人一直都習慣共用同一套酒杯,這套酒杯叫做「勸杯」。

  杯酒輪流喝=交叉感染

  《晉書》有記載,晉朝王爺司馬亮請百官吃飯,用一隻玻璃勸杯給眾人敬酒,這隻勸杯端到誰跟前,誰就得一飲而盡。古代中國沒有發展出成熟的玻璃製造工藝,玻璃杯非常名貴,但不管多名貴,共杯喝酒終歸不衛生。

  《晉書》還有記載,名士阮咸與宗親聚飲,用一個大盆盛酒,盆裡放着一個勺子,眾人「圍坐相向,大勺更飲」。「更飲」就是輪流喝的意思。阮咸連酒杯都不要,舀一勺酒,咕嘟嘟喝完,再把勺子遞給旁邊的叔伯兄弟,大伙輪着喝,所有人共用一把大勺。

  共用一隻杯子或勺子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洗,你用過了交給我,我用過了交給他,肯定會將自己的口水傳給別人。如果有人身患傳染性的疾病,病原體就可能像擊鼓傳花一般讓很多人中招。

  一個關於鼻涕的故事

  下面再講一個發生在宋朝的故事。

  說的是西元1182年,冬天的某個晚上,宋孝宗請七八個臣子去內廷赴宴,其中包括左丞相王淮,還有一位是皇太后吳氏的侄子吳琚。

  宋孝宗高高在上,面南背北,一人獨享一桌酒菜。王淮等臣子坐在丹墀下面,共用同一張餐桌。宋孝宗讓一名太監走下丹墀,給王淮等人敬酒。

  太監拿起酒壺,將勸杯斟滿,放在托盤上,先敬王淮。王淮年邁蒼蒼,顫顫巍巍地站起來,顫抖着捧起勸杯喝下去,然後搖搖晃晃地把勸杯放回到托盤裡。

  王淮捧起勸杯的時候,酒是滿的,再放回去,酒空了,但那勸杯裡卻多了一點點別的東西。甚麼東西呢?他老人家的鼻涕。原來王淮年紀高大,抵抗力差,早起上朝,又凍又累,他感冒了。這一感冒,鼻涕就不住地往下流,不知不覺流進了勸杯裡。

  敬酒的太監沒注意,其他官員也沒注意,宋孝宗高高坐在丹墀上,當然更加注意不到。只有一個人瞧見了,他就是吳琚。吳琚瞅着太監繼續敬酒,瞅着其他官員輪流喝完,瞅着王淮王老丞相的鼻涕一點點地在酒裡稀釋,他的心情愈來愈緊張,因為很快就輪到他來喝勸杯裡的酒了。

  吳琚官職最小,太監最後一個敬他,他端起勸杯,臉憋得通紅,猶豫了一陣子,最終沒敢喝。宋孝宗遠遠瞧見他憋紅的臉,關切地問道:「小吳,今天是否不勝酒力?這宴席才剛開始,沒見你喝多少酒啊!」吳琚一狠心,說出實話:「啟稟陛下,微臣不敢欺君,微臣剛才看見,王丞相的鼻涕流進了勸杯,故此不敢飲酒。」

  宋孝宗哈哈大笑,王淮又羞又愧,別的官員心裡暗罵:「這個吳琚真是太損,你要麼早說,要麼就別說,我們都喝過了,你才說出來,這不是讓王丞相丟人嗎?這不是讓我們惡心嗎?」宋孝宗一邊笑着安慰大家,一邊讓太監去刷洗勸杯,並且下了一道特旨:「往日賜宴群臣,例無滌爵之禮,自今以降,勸盞須滌,欽此。」這道聖旨意思是說,朕過去賜百官喝酒,向來沒有讓太監洗過勸杯,這是朕的過錯,從今天開始,勸杯要經常清洗,每敬一次,就要洗一次,保證每個臣子都能喝到乾凈的酒。

  《宋史》記載南宋宴會禮儀,有這麼五個字:「滌爵自淮始。」宮廷宴會清洗勸杯,是從左丞相王淮開始創立的規矩。今天看起來,該規矩並不科學,科學的做法是嚴格分餐,不要再共用餐具,也不要再共用酒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