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探求,认清自我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故事,欲望,自我
  • 发布时间:2021-11-01 10:07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里讲了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尚未掌握禅意关键的年轻弟子和禅师一同走在山路上,在中途休息时,弟子问师父:我如何进入禅呢?禅师保持静默,过了五分钟,焦急的弟子正准备再次发问时,禅师反过来问他:你听到山间的溪流声了么?

  当然,不是说禅真的藏在溪水里。而是借这个反问,禅师在告诉弟子,寻求灵性觉醒要向内探求,假借于人不会真正得到顿悟。

  试想,当弟子发问如何进入禅,他这时是以寻求一个物体或者一种经验的方式在寻找禅,他想确定禅是一个什么事物,破解心中关于禅的迷雾,也可以说这个焦躁的提问本身的成分,是满足一个欲望大于真的想寻求达到禅的状态的。其实他很像我们生活中许多常见的场景,就像在大学里,我们更关心课程给分要求,而不是柏拉图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

  向外探求的人,也就是急于满足自身欲望的人,欲望的存在使得人无法不被外在的有形世界所搅扰,正是有了欲望,人才在自己身上缚上了枷锁,反而离真正所求背道而驰。看起来这个弟子在追问什么是禅,追求到达悟禅的境界,但他想要觉察的是一种思想,本质上是外界的一个物体或一个念相,而不是他自己。

  这不仅是寻求灵性开悟或觉醒的人面临的困境,也是生活中许多人的写照。

  在无奈的现实面前,如果我们看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似乎他们人生的追求就是金钱、权力、物质满足而已。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本来面貌,我们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就能想到,社会中的人追求这些身外之物,然后呢,这就是终点?不能邪恶地揣测人就是如此卑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要先满足低层次的欲望,才能逐渐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当“低欲望乡村生活”在城市人心中掀起波澜,引发呼应,这个时候很难说人心底对于人生的追求还是简单的金钱。人真正的追求像马克思说的,有自身的完美,也有人类的幸福,只是在今天许多时候金钱都被误认为是实现真正所求的手段。大多数人的困局其实在于,没有选择或难以追求自己想要的,却把时间用在了谋取自己并不需要的。

  此时,向内探求就是一种纠偏,一种重新看待世界、寻找本质的眼光,询问自己,我最终要的是什么?

  阻挡我们向内探求的一大原因,有时甚至不是沉溺于物质世界,而是简单的——惯性。举个极端的例子,部分取材于现实的《人民的名义》里有个情节是反贪局从贪腐官员别墅里找到了上亿现金时,贪腐官员说自己一分钱都不敢花,家里世世辈辈都是农民。对于贪腐官员而言,享受权力、收受贿赂成为一种习惯,而甚至不为了物质目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惯性事实上就是现有的规律的一日三餐、职业工作、日常生活。为什么要说“走出舒适圈”,就是我们在日积月累中已经习惯了把时间花在谋取并非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上,在可掌控的熟悉里丢失了追寻的勇气。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里说,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是的,内求并不容易,也不是毫无成本。只有放下重视有形世界身份认同的需求时,内在空间才会产生,人生追求才会显现,那个时候,一个人才会是平静、坚定而又高尚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