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抵万金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家书,信,造纸术
  • 发布时间:2021-11-01 17:11

  了不起的家书

  真正的家书是从何时开始流行的?据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记载,春秋时期送信的“书介”日益增多,其工作性质和今天的邮递员差不多。而家书作为一种特定的书信文体,至汉魏时期趋于成熟,唐宋时期才得到普及。蔡襄的《与大姐帖》、黄庭坚的《报云夫帖》、刘焘的《与伯父书帖》都是名家手迹,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更是妇孺皆知。在这些了不起的家书中,有一封很特别的信……

  这是一封写在简牍上的信,出土于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睡虎地4 号墓,是一名叫“黑”的士兵写给哥哥“京” 的家书。他告诉哥哥淮阳发生了叛乱,部队正在攻打淮阳,希望母亲能把夏天的衣服寄过来,如果老家的布料太贵,寄钱来也行。在信的结尾,他还不忘问候母亲身体是否无恙。是不是跟你发消息向妈妈要衣服、要零花钱的情景一模一样?可能你已经注意到,这封写在简牍上的信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家书之一。随着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家书的载体才逐渐从简牍、丝帛变为纸张。

  写信人忧思难眠

  诗圣杜甫的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道出了千千万万战场将士的心声。岑参所写的《逢入京使》同样令人唏嘘不已:“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战场上他与同乡相逢,竟来不及准备纸笔,只能托对方给家人捎去平安的消息。

  张籍的《秋思》则多了几分焦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又是一年秋天,客居洛阳的诗人仍未归乡,信中许多话来不及细说,捎信人临走前他又忍不住拆开了信封。一个小小的动作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切。

  收信人满心欢喜

  写信人忧思重重,收到家人平安的消息却是件喜事。明朝诗人高启的《客越夜得家书》写得很妙:“一接家书意便欢,外封先已见平安。故乡千里书难得,不敢灯前草草看。”信封上的平安二字着实让他感到宽慰,拆开信后他还不忍心看得太快,可见家书对他之珍贵。

  再读一读明朝诗人袁凯的《京师得家书》:“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信中 “十五行”没有一行是写家中琐事,字字都寄托着家人期盼诗人尽早归来的急切心情。诗人通过写家人思念自己,转而传递出浓浓的思乡之情。今人翻阅一封封陈旧的家书,亦不难体会古人百转千回的情思,正如钱钟书所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