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夏秋冬里了解脚下的土地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自然教育,土地,蒲公英
  • 发布时间:2021-12-06 15:10

  蜻蜓哪里可以买到?

  谈及为何选择从事自然教育的缘由,蒲公英忘不了十一年前和自己三岁女儿的一段对话。

  那时她们居住在春熙路,那是成都有着百年历史的繁华商业街。有天,女儿遇见了一只蜻蜓,突然好奇问蒲公英:“妈妈,这是什么?”“这是蜻蜓呀。”“好漂亮,哪里可以买蜻蜓呀?王府井、宜家还是网上?”

  尽管蒲公英一面耐心回应着女儿没办法买到蜻蜓,另一面孩子还是执着地和她罗列着日常逛到的各大商场,这让从事着生态保护工作的蒲公英,陷入了深层思考。她将这件事写进“ 一只蜻蜓引发的倡议”,邮件引起了身边从事环保朋友的关注。

  后来,蒲公英在《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作者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呈现了人们与自然之间越来越割裂的现状,原来女儿这样的状态被定义为“自然缺失症”。

  重建人们与自然的联接,即是自然教育的工作领域。那时的自然教育刚刚在国内萌芽,与环境教育不同的是,它更强调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重建联接。“原来从事生态保护的工作,从环保看待自然如同把它当作了一个客体,不断发现里面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可是从自然教育的视角出发,发现我们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二者其实是一体的。”

  柳杉下的一颗小核桃

  蒲公英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自然教育上,在成都创立了一年· 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希望带领更多城市里的孩子接触到非人造的真实世界,在书本、电视或互联网之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

  身为成都人,她将视角着眼在家乡这片土地,依据成都的地形地貌,最先研发了“土地的孩子”系列课程。带着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走进都江堰分流的水系冲击而来的平原和沃土,去乡村里的生态农户,以耕种的方式体验一年四季的农事变化。

  起初来到田间的孩子大都怕脏,生怕身上沾惹上一点泥巴。直到真正走进田里耕作,光着脚丫下田插秧,踩在泥巴里的孩子们才渐渐无所顾忌起来,到最后甚至在农田运动会上,任由自己在泥巴里打滚摔跤。从耕种、培育到收割、制作,孩子们体会了食物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如今这个系列课程办到了第八届,每次看到孩子在田地间从小心翼翼到自然放松的转变,都让蒲公英感到欣喜。

  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们是否拥有真实的自然体验,是蒲公英最在意的事情。几年前的一堂自然课给她的印象最深。那次和孩子们走进一片柳杉林,林间的一颗小核桃引起了他们注意,这并不在课程规划之内,大家却都围在四周观察了起来。也许是颗从游客的背包里无意掉落的小核桃,在土地里已经破出自己的坚硬外壳,冒出了嫩芽。孩子们觉得震撼,后面几次课再去,都嚷着要去看看小核桃长成什么样了。可惜周围的柳杉高大,挡住了雨露和阳光,小核桃长得并不健康,“怎么办?应该砍树吗?”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如何救助小核桃。蒲公英也加入了讨论,与孩子们聊起了自然里也存在着竞争、优胜劣汰,最后他们共同决定不作任何干预,让小核桃自由生长。

  小核桃最终没有存活下来,却在年末出现在了许多孩子的作文里。“在自然里一次不经意的观察,给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理解生命的种子。”

  2015 年,蒲公英先后去了日本、韩国和台湾的自然学校访学,萌生了创建一个有本土特色自然学校的想法。回川后,断断续续寻找了两年,最后在成都西边的都江堰遇见了一栋山里的民宅,位置恰好是成都盆地向西部隆起的山地地带,海拔大约1000 米左右,有着和城区里不同的自然环境。她和团队将这里改造设计成了一年·四季的自然学校,以当地原来的村名命名为 “四季·水泉”。

  基地刚刚落成,从福建过来的自然教育老师小米恰好接手了日常管理的工作。在这儿生活的三年多里,小米发现这片山林里从春到冬生长着各式各样食材。早春吃虎杖、看樱花,夏天采苦笋、摘野生猕猴桃,秋天有可以生吃或炖汤的锥栗,冬天还有银杏树上结出的白果,一年四季从芽到果,有寻不完的山野滋味。

  围绕着基地的山林与田地,曾经学习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小米,设计了山野耕食课程,以食物为桥梁,和来到这儿的孩子和家长们分享背后的自然体验。“其实每种食材的来源都是一段生命历程,很多时候我们在城市里可以快速地获得各种食物,可快的背后也失去了很多东西。”

  和“土地的孩子”一样,整个体验贯穿了四季,在不同的时节去山林里寻找食材、去田里耕作,如何把食物做得更好吃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和家长们在自然里慢下来交流、合作的共同体验。小米说,当十几个家庭一起来到这儿,空间和氛围就像是一条滑滑梯,她和伙伴们只是送大家一起爬上了滑梯的入口,体验和感受会自然发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