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AIoT TOP100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工智能,物联网,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2-10 14:31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是AI(人工智能)与IoT(物联网)结合的产物。AIoT历经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在不断融合进化中迈向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连接无限可能
纵观AIoT的发展之路,抽丝剥茧,宛若人类的进化史一般,充满了想象力。人类的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技术也是一样。首先是“面”上的进步,“万物互联”的底层技术是传感器和互联网,传感器能够感知需求,机器收到指令后发生动作,物物连接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超越了时空限制。自此,呆板的机器不再是个体,而是拥有了让彼此相连的躯干和血脉,形成系统。
2020年,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过人联网连接数,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连接技术的迭代、产业政策的推动激发出空前的连接数。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将至少达到270亿个,中国物联网连接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70亿个。
“点”睛之笔在于,AIoT以物联网为基,人工智能为其插上想象的翅膀,机器便拥有了“大脑”,使其近似人的智慧。深度融合下的AIoT又通过成熟的物联网采集技术,训练并强化神经网络,使AI更加智能化,由感知需求到主动寻找需求。
“点面结合”下,AIoT实现功能多样化,连接无限可能。
政策东风
2021年,尽管供应链面临着芯片短缺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物联网依然逆势增长,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达1.1万亿美元,中国物联网支出预计占全球比重将达到26.7%(约3000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
AIoT是融合的产物,受益于诸多技术驱动。5G高速率、低延时、广连接三大特性较4G更好适配AIoT行业发展,将促使物联网成为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则为“智联”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AIoT,这个在智能革命前夜出生的孩子,因为具备“高确定性+高成长性”的天赋被寄予厚望。事实上,政策东风早已刮起。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将给中国的新经济带来巨大的加速度,同时也会带动形成短期及长期的经济增长点。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被提上议事日程,无异于为AIoT产业再次注入一针“强心剂”。
近年来,由物-物连接、人-物连接逐渐转变为AI赋能下的物-服务-人的连接,AIoT实现了“三级跳”。这意味着,当AIoT不只停留在信息传递以及技术控制的层面上,而是拔高到解决人的痛点、提升生活品质的层面上,产业发展新格局就此打开。
可以预见的是,规模化的AIoT应用落地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产业业务范围更广,触达用户更多。其中消费级市场是最被看好的板块。1990年,资讯电脑业巨擘比尔·盖茨建造了一座“未来之屋”——坐落于华盛顿的高科技豪宅,它以超乎想象的智能化被视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典范。如今科技不断跃进,突破许多环境限制条件,如“未来之屋”中当初48公里长的电缆,现在只需一个WIFI模块就能轻松替代。智能家居离我们越来越近。另一个赛道上,科技巨头争相疯狂“造车”,智能车联网很有可能成为AIoT首个成功落地的应用场景。
同时,政策驱动和产业驱动应用领域也暗流涌动,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等产业响应“新基建”号召,为现代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但也应看到,我国AIoT产业与领先地位还存在一定差距。《行动计划》指引的目标是:推动10家物联网企业成长为产值过百亿的龙头企业,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完成40项以上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修订等。
AIoT行业目前面临最切实的问题,一是核心技术存在短板,关键技术仍需加大攻关力度;二是产业生态不够健全,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的领军企业较少;三是规模化应用不足,物联网商业化应用场景挖掘不够,应用部署成本较高。因此,只有各企业把握时代的脉搏,行稳致远,进而有为,AIoT才会落地。
复杂系统之美
10月5日,20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研究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的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聚焦互联网领域,网络科学的奠基人巴拉巴西在《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一书中,提出了复杂网络科学和无尺度网络。《链接》一书中提及:“虽然互联网是人造系统,但从结构上来看,却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到了复杂系统的优越性和规律性。“生态”这个概念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把它放到AIoT的视域下,究其原理有共通之处。因为AIoT本身便是复杂系统的高级应用,依赖协同发展。
微观上看,在AIoT产业的“端”“边”“管”“云”“用”“产业服务”六大板块中,物联网通信模组的发展、“边”向“端”下沉的趋势,都有利于优化硬件生态,而AI计算框架也让应用开发者上手门槛大幅降低,算法生态得以完善。宏观上看,AIoT大时代来临之际,细分行业定位逐渐清晰,不少互联网巨头大展宏图,把构建“生态”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而言,企业生态和产品生态融合,市场壁垒逐步减少。
打造生态是小米为人称道的“长板”。小米一直致力于打造以手机为核心,各品类终端协作共赢的生态链。2019年11月,小米提出“1+4+X”的AIoT生态战略,其中“1”为小米手机,“4”为电视、笔记本、音响、路由器四种品类的产品,“X”为广泛的IoT生态产品。
虽说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华为在构建生态这件事上摸索出了赚钱的路径。为了“有质量地活下去”,华为将鸿蒙系统及其生态作为突破方向。鸿蒙系统的定位是面向智能终端、物联网终端、工业终端的万物互联。它不仅可以在运行手机、平板上,还支持运行在车机、电视、耳机等设备上,实现场景全覆盖。9月23日,鸿蒙系统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2亿人。AIoT消费级市场潜力可见一斑。
不过产业大步迈进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比如,当每个人都暴露在AIoT的范围内,隐私问题如何解决?当人工智能拥有了人类的思考和学习能力,意志与智慧的边界如何把控?在双碳目标下,打造智能电网的能源消耗从何而来?
结语
面对诸多混沌、随机、无序的现象,我们惊叹于复杂系统之美,去奋力开垦AIoT新生态,满足现实需求,为产业添砖加瓦。同时也不应忘记,时刻关注脚下,填补理想与现实间的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