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温行
- 来源:红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广西,作家,文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2-15 13:36
凌夏德,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三月三》《广西日报》《广西民族报》等。著有散文集《风月德保》。
一
在壮族村落里,以“那”字开头的名字,成千上万,多如牛毛,普通如朝夕相处的邻家女孩。可谁曾想到,一个叫那温的地方,二〇一八年才摘掉头上令人嫌恶的贫困村的帽子,斗转星移间,已然抖落身上的灰土,洗净耳根的尘垢,摇身一变,如芙蕖出水,变成“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十大最美乡村”,冠绝风华,令人刮目相看。
辛丑年清明节前一天,我和文友老甘又到那温走走。
那温村距离县城八公里。车出城东,沿着鉴河旖旎的风光,逶迤前行。生性喜水的枫杨树,逐水而生,高大葳蕤,河岸两边或者洲屿之中随处都是。枫杨树、枫树,以及其他落叶乔木,木叶清浅,粉嫩白亮,招摇在无限的春光里。枫杨树的花儿是一串串的,花片和叶儿一样青绿,随风摇曳。汽车时而淹没在荫翳的林子里,时而穿过绿竹幽径,兜兜转转,再过几个村落,不一会儿就到了。到了那温桥就算是到了那温村。
桥头附近,水清江阔,水域很宽。河边竖立着金属大标牌:中国德保那温休闲野钓基地。那温村头有三座桥,并排而立,横卧江上,最右边的是古石桥的遗迹。古石桥建于何时?我们问了正在鱼塘清淤的一位大哥,他摇摇头,一脸茫然。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直接办法。在那温桥的历史演变中,一定隐藏着不为外人所知的玄机。
智者乐水。我不是什么智者,但就喜欢水,让灵动的水洗涤我蒙尘的心,除却心头云雨,以水为鉴,以观得失。我更希望这不舍昼夜、恩泽万物的河水,能给我带来些许文思,滋养文脉。每次游那温,我必先游那温的瀑布。
上苍赋予那温特异的禀赋就在于浩大的鉴河。它从都安乡鉴屯的一座山下喷涌而出,流经县城,到这里有三十多公里。大自然的造化,让鉴河在这里跌宕而下,在局促狭窄的峡谷里,在短短的一公里多的河段,自然形成了五级瀑布。有的瀑台如一块月牙形的巨石,断崖下陷,落差七八米,瀑布如一匹白练飘泻而下。有的瀑台经过千百年的河水冲刷,形成一个个缺口,瀑布分泄而下。
夏日的鉴河无疑是丰腴的,或者说丰盈的,甚至狂野不羁,泥沙俱下,摧枯拉朽。春日里的鉴河别有一番风味,形销骨锁,宛若洗浴间画在瓷砖上的美少女,绾着发髻,一条丝带系住腰间,抹胸露脐,骨感婀娜。人们对五级瀑布自上而下分别取了长寿、富贵、长乐、好德、善缘之名,立石铭记。这些名字禅意也好,寓意也罢,但见每一级的瀑布,无不婉约矜持,有郊寒岛瘦之美的诗意。瀑布之下,池潭清幽,水草飘摇,鲤鱼、鲫鱼悠然觅食,倏然游弋。
二
从桥头开始,那温屯景区全部铺设崭新的柏油路。村头中央种有一棵阔叶大榕树,柏油路在那里分岔成了进村路、河边观景路。进村路又分岔而开,四通八达。
村落正好在好德瀑布的右岸上,襟怀鉴水,坐南向北。按照路牌指示,民宿在村子的左手边。据负责接待我们的小林介绍,每逢节假日或周末,民宿爆满,一房难求。
民宿的楼梯扶手是用原实木做成,几乎每个房间都是观景房。拉开窗帘,河谷风光尽收眼底,鉴水东流。窗脚下就是连片的花田。冬日里种上格桑花。格桑花带着雪域高原特有的圣洁和美丽,春节前后绽放,红若丹霞,粉如胭脂,白似素缟。
忽然,一只白鹭从河里的芦苇丛飞起,在河谷上空绕了一圈,然后停在树梢上,扭动颀长的脖子,用长喙梳理羽毛。窗外,雨燕剪剪,蝴蝶缱绻。一个富有诗意的栖居民宿。
民宿后背山坡上新开辟了四季花海。山上,一陂一陂地种着不同品种的花,有三角梅、石竹花、雪茄花。三角梅没有村落或公园里的高大,低矮的个子,稀疏的枝叶,可已经开着火红的花。石竹花已开有多日,近看有的花瓣已枯萎、凋零。每一朵花如用红绸结成的一只蝴蝶,清风吹过,仿佛千万只红蝴蝶在振翅蹁跹。远看石竹花红得浓烈,近似绛紫,洇红了那温春色。雪茄花星星点点。
村落两边的房子之间是个宽阔的沟槽地,那里建有规模宏大的民族文化中心,分三个层级。第二层是广场。六七年前,那里还是篮球场,我和我的球队曾经在那参加村里举办的春节篮球赛。那时是粗糙的水泥地板,有一位小伙子不慎摔倒,膝盖被刮擦得鲜血淋漓。两边没有台阶座席,群众从河里捞出或圆或方或椭的水磨石,散落四周,权当雅座。如今,村里的篮球场已迁到村部办公楼前面,地板用塑胶做成,篮架是钢化透明玻璃,四周设有三层座席,用大理石瓷砖铺设。广场的中心,用鹅卵石镶嵌“勤耕苦读,心诚致远”八个大字,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第三层级是舞台。台上建有高大的建筑物,柱子圆滚粗壮,房梁四平八稳,飞甍翘檐。夜晚,妇女们随着《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乐曲,扭动丰腴的腰肢,摆动修长的手臂。
文化广场的右台阶上方,建有十几米长的风雨长廊。舞台右侧前方有一口清泉。泉水常年不绝,蓄满两孔方井,水质清冽,甘醇清爽。山蕴玉而辉,水环珠而媚。群众在泉上盖凉亭,亭子写着一副对联,横批“初心泉”,上联“活水无言抛玉液”,下联“初心如许润芳华”。距初心泉不远的左侧,群众还建有一座凉亭,仿木纹理材质,叫感恩亭,两边对联是“大道宏图滋雨露,小康福祉惠家邦”。初心亭和感恩亭就是群众的心声,我读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正内涵。
村子里的房子大多是三层楼。清一色的红土墙,灰瓦斜面,和舞台、凉亭、廊榭的色调一致。每一面墙根用片石贴着,保留壮族建筑传统元素。在青山绿水间,整个村落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温暖和谐。
村巷道全部用石头铺砌,干净整洁。一位大叔正在打扫门前散落的树叶和草屑。我说,阿叔,这里的卫生可真好啊!没有牛马粪便,不比城里差!阿叔乐呵呵地说,这还得感谢共产党啊!党的政策好,我们脱贫了,还带领我们开发乡村旅游。土地出租了,牛马没人养了。他还幽默地说,你看家家户户都没有“畜牧局”了。我忍俊不禁笑了出来。所谓“畜牧局”,可是德保无人不知的典故。壮族人家以前的干栏建筑有三层,第一层是牛栏,第二层住人,第三层放粮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德保县巴头乡的一位热血青年到武汉当兵。他遇到了武汉市一位心仪的姑娘,谈起恋爱,说家里建有三层楼,一楼是“畜牧局”,二楼是“人事局”,三楼是“粮食局”。退役后,那位漂亮的武汉姑娘放弃大城市的生活,跟随心上人到德保落户。当年农村的“畜牧局”都变成了会客厅,大多数装饰豪华,宽敞舒适。
有一户经营土特产店的人家,货架摆满本地的糯米、蜂蜜、竹笋、八角等纯天然食品,老板说生意不错。第二排房子的一户人家开了一个体验站,卖的都是蜂蜜。我问蜂蜜是自家养的,还是收购村里的人家来卖。女主人说是自己养的,现在家家户户都养蜂。她家养了三四十箱,每年六七月割蜜一次,收入三四万元。到老支书家时,老甘抢先一步和老人家熟络地聊开了。老甘介绍,这是李老支书。我问,大爷今年高寿?李老支书手势作出九,又加二。
我问,大爷您知道村头的古石桥是什么时候建的?大爷说,具体的年份不知道,但我爹说他十来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和村里的男人到那当屯打凿石柱、石条,然后八到十人一伙,抬着回来,水一程,路一程,之前是木栈道,每年洪水泛滥,被冲毁几回。我掐指算来,那座古石桥至少有一百年了。我问,那个旧的水泥大桥呢?大爷说,二〇〇〇年才建设,政府给项目,但群众也投工投劳。架桥修路嘛,大家都乐意。
临别时,我说,大爷,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祝您健康百岁,安度幸福晚年。
责任编辑 韦毓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