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述评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审计费用,风险溢价,审计质量
  • 发布时间:2022-04-08 13:30

  【内容摘要】近年来学界不减对审计费用的研究热情,通过梳理归纳构建审计费用整合模型,发现当前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支持了审计费用理论模型在我国制度情境下的适用性。目前多关注影响审计费用的显性因素,忽视了不同传导机制之间的潜在逻辑,相关结论出现了分歧;随着研究范围与内容深入,学界更加关注异常审计费用的市场反应。建议未来加强对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动态性研究,关注异常审计费用市场反应的同时,扎根中国土壤寻找更恰当的审计质量替代指标。

  一、引言

  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审计市场目前存在准入门槛低、低价竞争和审计费用披露不规范等现象(余应敏等,2021),审计市场竞争程度较高,国内“四大”事务所只占据相对较低的份额(胡志颖与胡国强,2021)。

  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学者开始关注实践中异常审计费用引发的经济后果。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遵循“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经济后果”逻辑思路,通过梳理与归纳构建审计费用整合模型,以期为后续探索提供启示。

  二、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

  (一)微观因素:企业异质性

  1.基本财务特征

  近年债务违约事件频发引发了学界关注,一方面,债务违约向外界释放了公司资金紧张的负面信号,提高了融资成本,导致企业未来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较大;违约频率越高、金额越大,发生财务困境如现金持有量较少的可能性越大,相应支付的审计费用越多(文雯等,2020)。另一方面,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使得审计报告更具曝光度,进而增加了审计师的潜在诉讼风险和声誉风险,促使审计师扩大测试范围,提高审计费用(Bhaskar等,2017;Gao等,2017)。

  2.治理结构特征

  从上市公司整体治理水平看,高水平的公司治理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减少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蔡吉甫,2007;潘克勤,2008)。从高管特征看,管理层过度自信(刘猛等,2018)、高管薪酬水平(杨湘琳与王永海,2020)、管理者权力(陈宋生与曹圆圆,2018;)、高管团队激励强度的离散程度(李辰等,2021)与审计费用呈正相关的关系。

  3.战略与投资决策

  从战略规划角度,偏离行业常规(王百强与伍利娜,2017),激进程度(杨金凤等,2019)与变化程度(李莎等,2019)越大,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高,进而带来额外的风险增量费用,提高审计费用。

  (二)中观因素:市场异质性

  1.行业竞争

  对上市公司而言,处于竞争劣势时转嫁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面对竞争对手的威胁,经营现金流和利润可能大幅下降。因此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高管越可能采取更加激进的盈余管理策略以维持特定的盈利水平,进而增大了审计风险,即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提高了审计费用,竞争地位降低了审计费用(王芳与沈彦杰,2018)。

  2.地区差异与技术创新

  地区差异如经济水平越发展(刘斌等,2003)、政策性负担水平越高(楚有为,2020),法律制度越规范,执行力度越大(陈小林,2007),所在地区企业审计费用越高。技术创新具有知识溢出效应,能够显著降低审计费用,且在高人力资本的事务所或企业中溢出效果更为显著(阮永平,2021),可以节约信息获取成本,通过高效收集和整理信息提高审计效率(韩坤等,2020)。

  (三)宏观因素:制度环境

  1.正式制度

  英国审计市场的数据显示并未改变审计费用(Reid等,2019),然而我国风险导向审计背景下这一改革提升了审计费用。产生差异可能的原因是,英美国家审计市场主要被国际“四大”事务所占据,我国市场结构与发展阶段则与之不同。前者改革效应主要体现在增加信息含量方面,较难观察到风险导向审计行为在审计费用上的反映;而我国则是对审计费用的系统性补偿(涂建明等,2020)。

  2.非正式制度

  我国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社会信任水平,通过盈余质量和审计延迟的中介作用,与审计费用之间呈负向关系。可能的原因是与美国相比,我国社会信任水平相对较低、审计服务属于买方市场、民事诉讼风险较低,且对社会信任的度量方式不同(刘笑霞与李明辉,2019)。

  三、审计费用的经济后果

  (一)上市公司行为

  1.盈余管理活动

  对于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多寡是否影响自身盈余管理活动行为,学界有不同结论,部分学者认为高费用能够抑制公司盈余管理活动,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审计费用与会计重述等盈余操作后果显著负相关(Hribar等,2014),且上市公司在未更换规模较大事务所情况下,审计费用越高,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曹国华等,2014)。与之相反,相对于非政府控制的商业银行,政府控制的商业银行支付给审计师的经济利益越大,盈余管理程度更高(武恒光和李海彬,2012)。

  2.违规倾向

  实践中我国资本市场偶有发生“高收费、高违规”现象,通过构建审计师与经理人共生博弈模型,发现管理层为了掩饰公司的违规行为,有动机通过支付高额审计费用收买审计师粉饰审计报告,审计师则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决定是否接受这一收买,故高额审计费用不仅没有促使审计师更加努力地工作,反而诱发审计师与经理人之间的合谋,进而提高了违规的可能性(王可第与武晨,2021)。

  (二)会计师事务所行为

  1.审计报告质量

  一种观点认为较高的审计费用意味着审计师高投入与行业专家声誉,能够有效保证财务报告信息质量(Francis和Krishnan,1999),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质量(宏泉与朱露,2018)。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王玉蓉与黄巧欢,2008;刘峰等,2009)。

  2.审计意见改善

  Lennox发现,审计意见购买意图会促使上市公司支付更多的审计费用,且该行为最有可能诱发高管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若不发生审计师变更,异常审计费用的提高与不利审计结果的改善正相关;若发生审计师变更,异常审计收费的提高并不能显著地改善不利审计结果(陈杰平等,2005)。

  四、评价与展望

  (一)审计费用作用机制的整合模型

  通过梳理微观企业行为、中观市场环境与宏观制度变化等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探索审计费用的作用机理及异常审计费用带来的市场反应,构建审计费用研究的整合模型(图1),可以发现不同研究视角之间存在潜在的联系。不同理论基础与研究结论之间存在互补可能,体现出审计费用作用机理的复杂性。

  (二)展望

  1.加强对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动态性研究

  立足我国审计市场实践需要,识别不同层次影响因素演变对审计费用产生的动态效应,以及事务所国际化、业务咨询等非审计服务占比提升、证券集体诉讼制度变化、问询函等非处罚性监管方式创新、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发展等是否对审计治理具有“知识溢出”效应。

  2.扎根中国土壤寻找更恰当的审计质量度量指标

  扎根中国土壤寻找更恰当的指标是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未来应立足我国市场竞争态势与特定制度背景,寻找审计质量更准确的衡量标准,拓宽并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