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 去留两难的故里 黑土地上的生存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摄影师,生存,故里
  • 发布时间:2022-04-29 14:50

  摄影师邹璧宇深入中国东北矿区用镜头记录下了黑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状况,面对或煤或土壤交织的地面,这些真正与煤炭为伴的矿区人面对生活也尽是无奈,无法在回忆中用昔日的辉煌麻痹自我,眼前面对的是贫穷与不便。矿区井里的水浑浊不堪,可是住在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区六坑附近的居民都要靠挑井水活下去,自来水管在冬天被冻住,要到4月才解冻,但是能不能用还不清楚。六坑是一个煤矿开采单位,居住在附近的人不是一直生活在此的矿工,就是外来打工的矿工。

  如果说2002-2012年是煤炭黄金十年,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之后的几年过得如此艰难,“黄金”之后并不是“白银”,也不是“青铜”,更像直接回到“黑铁”。前来打水的居民说出了日子的艰难随后挑着两桶水缓慢地向公房走去,身体一路上跟随着复杂的地面摆动,道路已经年久失修,当年煤好卖的时候大卡车来回碾压,路面早已坑洼不平,但是这些年煤卖不动了,矿上也没有钱维护道路,同样的还有公房区内的小道,开春融化的雪与烂泥搅和在一起,让居住在此的人寸步难行,缺乏维护的理由还是因为没钱。

  像六坑这样的矿工居住在鸡西市属于普遍存在,市属每个矿区都有,光是滴道区,还有大同、立井、河北、中暖等矿区,老矿附近还未搬迁的工房区往往最穷,毕竟富裕的、有门路的都搬到繁华的地方了。这些矿工聚居地的共同点在于,从20世纪50-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开始以矿工及家属为居住主体,逐渐发展建设起来,经历几度兴衰,一排排的工房撑到现在,房屋地下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采空区,更严重的属于塌陷区,只要房子没垮,没动迁,里面的居民只好继续住着。

  普通居民搞不明白他们这一块地方到底属于矿区政府管理,还是所在企业负责,企业与政府的服务分工也没几个人说得清楚,因为曾经在国企繁荣时期,他们的生活是靠着企业维持。只不过无论责任划分归谁,实际的状况就是没什么人来管——河北矿工房区的生活垃圾快堆到屋顶上也没有人运到填埋场,稍微偏远的地区只能靠私人医生的诊所服务片区居民,基础设施老化与社区服务缺失加速着生存环境恶化。

  外出打工已经成了矿区失业工人不多的出路之一,他们从矿上失业后在当地无法再就业,哪怕出去干力气活,也必须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只好留老人与小孩在矿区的家中生活,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并不仅仅存在于大量劳动力外流的西南地区。六坑有一个民办的托儿所,一个老太太与她老伴照顾孩子,她女儿女婿有文化,能教授孩子们简单的算术与拼音,只有大小两个班,不到30个孩子。白天上课的时候,他们的两间屋子是教室,等家长把孩子全接走后,屋子变成他们的卧室。就这么个小托儿所没有也不行,方圆几千米就他们这一所,大家相处几十年,知根知底,教学质量谈不上,但让人放心,况且接送孩子的是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居多,太远的托儿所他们去不了。照顾一个孩子每月收费仅300元,管午饭,就算有拖欠费用的,他们也只能无奈,都是邻居,眼下这个情况也不能因为钱赶孩子走。

  无论搬迁与否,在矿区工房里的家庭都处于听天由命的状态。搬迁不落实,想走的走不了;到了搬迁那天,不想走的也留不下来,关键问题在于没人知道具体哪天搬,有人形容当下的生活好似瞎驴拉磨,像被推着往前走,实际上是原地绕圈。六坑矿区的居民怀念光景好的那些年,附近的姑娘愿意嫁过来,外来打工的人多,里里外外透着股热闹。现在每日最热闹的时候也不过是一群老头老太太跳广场舞,用喇叭与肢体动作唤起寒夜里各自心中的一丝温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