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区概况
文昌国际航天城于2020年6月3日正式揭牌成立,是我国首座具备商业性质、唯一对外开放的绿色滨海航天城。园区聚焦深空产业,依托中国唯一的低纬度滨海发射场,助推航天产业生态聚集,全力打造开放型、国际化、创新融合的世界级航天城。
截至2021年12月底,园区共入驻市场主体2953家,其中企业622家。园区企业营收约27.97亿元,实现税收收入5.4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8亿元。
园区发展愿景是,到2025年,国际一流、对外开放、创新融合的航天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四基地一中心”初见雏形;基本确立“产城融合、蓝绿渗透”城市格局;加速创新融合航天相关产业落地投产;各项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面建成文昌国际航天城示范区,全面形成“四基地一中心”产业集聚效应,航天领域制度集成创新效应凸显。到2045年,全面建成开放型、国际化、创新融合的文昌国际航天城,经济效益显著,支撑航天强国发展战略。
二、产业布局
园区按照“一核双轴、四基地一中心”规划布局,即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战略产业基地、应用产业基地、服务产业基地、国际化航天交流中心,空间布局包括发射区、旅游区、高新区。发射区未来将布局商业航天发射及配套产业、重型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旅游区将布局航天旅游、科普文旅等产业。高新区占地12.0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等航天产业。
园区发展突出四方面。一是抓重点项目。加速推进火箭院海南分院、中科院空天院海南分院、华腾海南区域总部等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建成一批标志性项目。同时,对标世界一流水平,高起点谋划建设航天主题公园、航天主题博物馆,打造世界级的“航天+旅游”IP。
二是抓商业航天。加速组建商业航天发射平台公司和管理机构,加快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着力打造市场化、商业化的国际航天发射中心。
三是抓园区提档升级。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重组园区平台公司,提升园区建设运营管理水平。四是抓项目招商。围绕“三链”“三区”和商业航天发射,完善项目、资源、政策三个基础数据库,利用博鳌亚洲论坛、消博会、国家航天日、火箭发射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招商选商。
园区特色产业包括五类。一是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如商业小卫星总体设计,卫星总装与整星测试,新型载荷研发;大中型商业遥感、通信及导航卫星研发;布局商业小火箭产业,打造国内最大研发基地;发展航天地面设备研制,逐步打造从元器件到分系统和有效载荷再到航天器的整体研发产业链条。
二是空间科技创新战略产业。如小行星探测器和小型空间探测卫星研制;卫星通信、导航、遥感数据在农业、渔政、交通、旅游、国土资源监测等领域的开发应用,以及综合应用研究。
三是创新融合示范产业。如以智能化为重点的航天电子信息产业,航天领域新材料在南海油气开发领域的应用,太阳能、氢能技术研发及应用,机器人技术与无人机的研发、试验、验证。
四是航天国际合作产业。如举办世界宇航大会、中国商业航天进出口交易博览会、世界商业航天大会等国际级专业性会议和展览,建设国际航天城基金小镇,建立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打造国际航空航天大学,开展航天教育培训。
五是航天大数据中心。依托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开展航天大数据采集、预处理、存储、处理、交易、应用与分析全产业链条建设;面向环南海经济圈,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文昌打造为环南海经济圈航天大数据资源高地、航天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和航天大数据产业创新基地。
三、配套政策
根据《海南省重点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昌国际航天城等作为重点园区和海南自贸港压茬推进进行压力测试的重要载体。海南省连续5年每年安排5亿元作为航天城建设资金。
根据《关于支持三大科技城发展的措施》,从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实行灵活的土地使用方式、实行用地“弹性年期”供应制度、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园区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等七大方面对文昌国际航天城予以支持。
2020年,园区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三横四纵”(包括八门湾大道、紫贝大道、音乐大道、天智路、科技路、航天三环路和航天二环路)路网工程,文昌学校(二期)高中部等配套项目持续推进。
在文昌全市范围内统筹协调,园区分级布局产业服务、文化休闲、教育培训、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按照步行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的理念,配套教育、医疗、养老、文化、运动、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四、代表企业
园区目前已落户中科院空天院、空间应用中心、地质地球所、航天科技火箭院、中国星网等大院大所及星际荣耀、深蓝航天、中科宇航等民营企业,基本具备火箭总装、卫星研制、发射与测控服务、卫星应用的科研能力。商业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厂房与卫星总装测试厂房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具备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总装和测试能力,为商业航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