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雨》这本画册编辑成册的时候,江南正是雨下得最多的梅雨季节,坐看雨帘丝丝,我的心中不免思绪万千。
1960 年代,父亲不让我在外面混,逼着我去学木雕手艺,每月给我10 元的早点钱和零花钱作为鼓励。当时在江苏师范学院读书的哥哥带回来一本薛子江编著的《简明摄影知识》。因为没有别的书看,我反复看了几遍这本书后,突然异想天开地想要学拍照。问哥哥学拍照买相机要多少钱,哥哥说约七八十元,当时我就决定省吃俭用攒钱。一年之后,我攒了80 元钱,与哥哥约好在观前街见面一起去买相机。我骑了约3 个半小时自行车赶到观前街的海鸥照相服务部去看相机,服务员看了一眼我身上穿的补丁衣服说:“看机器可以,先把钱交了。”我交了70 元钱,一位师傅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了各个型号相机的特点:60 元的上海202 相机用 120 胶卷可以拍12-16 张;70 元的上海58-Ⅱ相机用135 胶卷可以拍36 张。当时我就说要36 张的。另外,我还买了一卷135 负片胶卷1.35 元,一个暗盒0.5 元。师傅教了我们怎么装胶卷,怎么拍,怎么参考曝光指数。我们拿了相机后,就去虎丘拍了几张照片。第二天回家,父亲知道后火冒三丈,说这是了家胚(败家子)玩的东西。母亲问我钱是哪里来的,我说是我省出来的。母亲对父亲说:“小孩喜欢,又不是学坏,他省钱买的,就让他玩吧。”就这样在母亲的庇护下免了一顿打,从此摄影成了我一辈子的爱好。
1969 年我到太仓陆渡插队,相机伴随了我10 年的知青生活。到了八九十年代,因工作原因我喜欢下雨天出去拍照,因为下雨天可以不受光线影响,可以全天拍摄。而且雨天又能很好的表现江南古镇的特色,所以拍了不少雨中江南古镇的照片。当时苏州摄影协会主席陈健行看了我拍的照片后,建议我以后可以重点拍摄“江南雨”这个主题,并请时年94 岁的老书法家瓦翁先生给我题了“江南雨”三个字。后因工作原因,我断断续续拍了一些雨景古镇及其他相关的照片。我整理了从1967 年至今50 多年的“江南雨”题材拍摄成果,从国产上海58-Ⅱ型相机到现在的富士GFX 100S 相机,我使用过70 多部相机,这50 余年刚好印证了古镇的发展变化和摄影器材的更新换代。
在编这组图片时,因时间跨度较大、数量多,经过编选后发现底片有黑白、彩色、负片、反转片等多种形式;胶卷品牌覆盖了各个时期国内、国外的品牌;底片尺寸有135、 120 等规格,以及数码图像。这让我在彩色和黑白的选择上也很纠结。彩色更能真实表达实际的景象,信息量也更丰富。但因时间跨度太大,彩色照片的色调显得不协调、不统一。而且有些早期的负片已有变色,还有一些原本就是黑白图像。为了使图片视觉效果统一呈现,我决定全部转为黑白照片。黑白呈现出的感觉更有历史的厚重感,这样既能统一风格还能挽救一批彩色负片影像。
边看边选,往事历历在目。记得1968 年夏末的早上,我一个人骑自行车去苏州甪直古镇,路上偶遇大雨,我把外套顶在头上骑了两个多小时才到甪直古镇。那天的计划是拍 10 张照片。我在古镇上兜兜转转看到有卖菱角的一群妇女,悄悄走过去拍了一张,当她们看到有人拍照时,都将脸转了过去。一晃50 多年过去了,但“江南雨”是我将继续坚持拍摄的主题。
窗外的雨还在下,淅淅沥沥的“江南雨”将永远驻足在我的视野、我的心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