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岔村的“林下黄金屋”

  •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
  • 关键字:南岔村,“林下黄金屋”,赤松茸
  • 发布时间:2022-06-26 21:34

  初夏,南岔村食用菌基地菌棚里,一朵朵赤松茸争相从土壤中探出头,赤红的菌帽、白色的菌柱,看上去分外喜人。

  在发展林下经济以前,南岔村大部分的林下土地被闲置。2020年,在乡党委的领导下,村党支部结合村里林下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盘活50余亩林下撂荒地,统一搭建标准菌棚,依托村经济合作社搞起了林下经济,打造 “林下黄金屋”,带动农民增收,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清清泉水育鲜菇

  南岔村食用菌基地成立之路并不顺畅,百姓的观望态度一度让整个食用菌基地的发展难以推进。

  “小小蘑菇能致富?我看未必。”村里有人质疑道。“大棚搭起来了,菌棒也买了,老百姓却不认可。我就想,必须用实际效果让老百姓信服。” 村党支部书记徐保刚回忆道。

  徐保刚带着村“两委”干部整天在蘑菇地精心整理菌棒,察看棚内温度湿度。终于,娇嫩的榆黄菇冒出头来。这小小的榆黄菇让徐保刚稳稳地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村党支部成立林下经济专项工作小组,在全面分析村域林地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更新了适合该村培育的菌种,并引入优质山泉水喷灌,提高了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产量。“我们主要培育榆黄菇、赤松茸、平菇等5个品种。这些品种适合我们本地的气候,也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徐保刚一边整理菌棒,一边介绍道。

  “贾老师,我们的赤松茸出现了‘大长腿’问题,蘑菇往高里长,不够敦实,这该咋办?”在南岔村食用菌基地产业帮扶微信群中,菇农仝志丽向北京市饲料监察所专家贾涛求助。很快,贾涛给出了回复。

  为解决菇农们遇到的问题,村党支部对接北京市饲料监察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食用菌专家,请技术、请经验、请方案,为食用菌生产基地争取到“平谷区星期六专家基地”挂牌,不定期邀请食用菌专家到基地授课,进行全流程、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及时为种植户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擦亮“泉水蘑菇”品牌

  有产有销,才能持续发展。蘑菇生长季节性强,出菇非常集中,这对原来没有固定销路的南岔村村民来说压力极大。“我们是菇出不来着急,菇出了卖不出去更着急。”当时,徐保刚看着满棚的小蘑菇喜忧参半。找销路成为南岔村食用菌基地的当务之急。

  徐保刚带领村“两委”干部在市场上考察后发现,本村的蘑菇缺乏特色,因此市场竞争力不强。找到问题后,村“两委”干部转变销售思路,决定适应健康消费理念,打造“泉水蘑菇”品牌,设计南岔村食用菌基地专属的蘑菇标识。经过“包装” 后,“泉水蘑菇”迅速打开了销路。

  在多方帮助和支持下,南岔村与部分企事业单位食堂和大型商超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村“两委”干部邀请菌菇产业下游企业到南岔村实地考察,商定购销意向,助力“泉水蘑菇”出村进城, “泉水蘑菇”远销河北、天津和陕西等地。今年,通过与平谷电商企业合作等方式,食用菌基地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

  如今,南岔村食用菌基地总占地120亩,建有标准蘑菇大棚15个,有菌棒1万余个,培育赤松茸、榆黄菇、平菇、白平菇、灰平菇等菌种,此外,还种植魔芋15亩。目前,赤松茸喜获丰收,大量上市,预计产量为6000余斤。榆黄菇、平菇、白平菇、灰平菇正在生长期,5月底收获新茬,产量达到3600斤。

  “大棚搞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老百姓日子好起来!我们将进一步释放食用菌产业的乘法效应,推进蘑菇业态和三产融合发展,把产业触角延伸到特色餐饮、休闲采摘、观光体验、科普研学等领域,提高南岔村食用菌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徐保刚信心满满地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