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类“动口也动手”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手势,类型,作用
  • 发布时间:2022-07-08 13:58

  常言道,“君子动口不动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说话时常会伴随手势的交流。偶遇陌生人问路时,你可能会在口头说明的同时伸出手指示方向;向朋友描述某一新事物时,你也许会用手“比划”物体具体的形状;上台演讲时,激昂的话语伴随着充满感召力的手势。由此可见, “动口也动手”是人们交流的常态。那么,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使用手势呢?

  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手势不仅是手的移动,也在传达信息,帮助人们补充口语表达中较难描述的部分;使用手势还能增进人们学习、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手势的类型和作用

  在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手势非常复杂、丰富,在科学研究者的眼里,手势有不同的分类,不同种类的手势在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麦克尼尔教授曾在1992 年提出了对手势内容的经典分类,将手势分为标志性手势、指向性手势、节奏性手势和隐喻性手势。具体来说,标志性手势是人们用来指代物体的形状、大小和动作的手势,例如,当我们将双手交叉并轻轻挥动手指时,指代的是“飞翔的鸟儿”;指向性手势则往往意味着对物体和空间方向的指示,例如,示意他人“看飞机”时,手指向天空中的飞机,即通过手势表明飞机的具体方位; 节奏性手势代表对重要事物的标记,起到提示的作用,如指挥家通过手势告诉演奏家音乐的速度和节拍;隐喻性手势通过具体的手势比喻抽象的概念,促进抽象信息的理解,如表达“抓住机会”时做出手抓握的动作。

  不过,这四种手势并非人类天生就会使用,而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学会使用更多的手势往往意味着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婴儿时期最早学会的是指向性手势,例如,9 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够跟随他人的手势看向近处的物体,12 个月大的婴儿可以使用手指指向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在婴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展的时期,使用手势首先能够帮助孩子和成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随着幼儿产生初步的语言能力,标志性手势紧随其后出现。两岁左右的幼儿使用标志性手势的频率明显增加,而在四五岁时,儿童识别和理解他人标志性手势的能力就趋于成熟,已接近成人水平。标志性手势作为对语言描述的补充,也象征着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

  节奏性手势通常出现在儿童5 岁左右,学会使用这种手势的关键意义并不在于掌握具体动作,而在于手势所展现的儿童理解力的提升。例如,儿童在朗读诗时拍打手掌附和,表现了儿童对诗歌韵律的理解。

  相较于以上三种手势类型,儿童学会使用隐喻性手势的时间较晚,主要出现在小学阶段。学龄期儿童已能轻松用手势表达隐喻,如将一伸一缩的手掌比喻为“闪烁的星星”,是由于两者的外形有一定的相似性。隐喻性手势表明儿童能够清楚地理解实际物体和比喻物体之间的联系,也象征着儿童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

  大脑的镜像系统

  变化丰富的手势在不同生活场景中作用各异,最常见的作用表现在语言交流方面。手势的使用象征着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同时,观察他人的手势也有助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为什么手部的动作能够带来如此有效的帮助?大脑也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20 世纪90 年代,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里佐拉蒂在对恒河猴的研究中发现,当恒河猴观察其他猴子做出一些具有目标指向的动作时,如抓握香蕉,它们特定脑区的某些神经细胞会处于强烈的激活状态。也就是说,恒河猴的大脑中存在一类能够“映射”其他动物动作的神经细胞,就像镜子一样将动作反映在大脑里,这类细胞被科学家称为“镜像神经元”。

  通过镜像神经元,恒河猴从观察中“学会”了这种动作,这意味着它的大脑完成了对动作的识别,同时理解了该动作的目标含义,例如“获得香蕉需要用手抓握”。因此,恒河猴不但能够识别其他猴子的动作“是什么”,更能理解它们“为什么” 使用这个动作,并能预测出接下来它们的动作将如何延续。

  之后,大量的研究表明,与恒河猴类似,人类的大脑中也存在这类用于匹配“观察动作”和“执行动作”的镜像系统。正是由于镜像系统的存在,人类才能够理解他人的手部动作,以及使用自己的手部动作描述具体的事物,以表达情绪或想法。在语言的进化过程中,这种手部动作逐渐演变为现代人使用的手势。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大脑中有关手部动作识别的镜像神经元所在的区域与负责语言功能的布洛卡区具有同源性。因此,手部动作和语言加工在人类的大脑中具有共同的神经基础。正是由于这样的机制,促使手势成为语言表达的补充。

  手势让学习更轻松

  我们已经了解到手势传达信息的基本机制,现在可以更具体地思考如何借助手势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如果想利用手势提升学习能力,那么不仅自己要使用手势,也要观察和学习他人的手势。已有研究表明,儿童观察成人使用指向性手势有助于词汇学习,例如,成人使用指向性手势指向水杯,并同时说出“水杯”这个词汇。通过手势作为中介,儿童就能够将语言符号与环境中的物体联系起来。这类方法能够扩展到更广泛的学习中。在观看他人教学时,教学者往往会结合一些手势进行表述,通过学习教学者的手势,我们可以将手部动作和学习信息联系在一起,加强记忆。

  其次,使用手势需要判断其合理性,不能盲目地采用手势学习。例如,口头语言说出数字“3”,手势却做出数字“2”,在这种情境下,手势和语言传达的信息出现不一致。面对冲突信息,人们往往会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去理解,反而损耗了学习的有效性。面对不一致的手势和语言信号,人们可能产生错误的学习信息,导致学习成果的质量大幅降低。因此,教学者应避免做出误导性手势,学习者也需要对手势的正确性进行判断。

  在生活中,手势作为一种便利的交流方法,补充了人们的口头语言,同时,手势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教学工具,能够促进人们从多角度进行学习。准确灵活地运用手势,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更丰富;动起双手,让学习新知、提升技能更有效率,不再单调!

  【责任编辑】张小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