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创作,变化,形态
  • 发布时间:2022-07-29 16:25

  2014 年前后,我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 “广东四大名山”及“走进古村落”写生创作活动,开始系统接触岭南创作题材,经常到各地写生。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增城鹤之洲湿地公园邂逅那片枯而不倒的荔枝林,便立即被其打动:一道浅水光影斑驳,萋萋芳草之中,枯树苍劲的枝桠向上伸展,显示出时光流逝的沧桑和悲情,而其间不时长出的新枝,又似乎揭示了生命不死的永恒意蕴。那些舒展变化的形态,于黑白之间的轻灵仙韵,动静交替的仙风道骨,瞬间激发了我的创作冲动。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鹤栖息于泉边林下,又时而飞逸而上,声震九天的形象,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追求、生命意识,以及悲凉圣洁的情感指向,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审美内涵的意象,也是众多艺术形式争相表现的对象。面对鹤之洲的湖光木影,鹤的雍容意态,高雅格调和超逸神采,仿佛承载着历史和生命的意味,使眼前的景象与我产生了超越时空的链接,令我迸发出带有强烈个体审美意旨和精神体悟的艺术灵感,也脱生出我 “鹤之洲”系列作品中“生命精神”这个创作母题。

  中国传统绘画以意境带动,以心造境,境由心生,每幅作品都是创作者眼光和情怀的外化,是其心灵的要求。在传统绘画的价值体系中,宇宙不是机械的物质世界,而是健动不息的生命空间,一个人与万物彼摄互荡的广阔空间。中国山水画创作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同样的深山飞瀑、古树寒潭,人人笔下皆有趣味,得益于似同而实异的表象下掩盖的带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真实生命。中国画家还把生命和绘画表现之理、宇宙创化之理、个体生命体验之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画的表现超越狭隘的认知和生理的欲望,纯化为气脉贯通、虚实互生的艺术世界,从有限之物观照无限之旨趣,从而点化万物,提升性灵。在我看来,“生命精神”实在是中国画家看待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核心,也成就了今天我艺术创作的基调和表现方向。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上述种种,皆得益于增城一方山水所涵养出的浓郁风情和深厚文化。愿此为起点,以期来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