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异乡”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创作,熟悉,“异乡”
  • 发布时间:2022-09-18 16:35

  在创作《在南方散步》这组作品之前,或说在旅行之前,我曾在新疆做西部计划的志愿者。那是一座新建立起来的城市,那里百废待兴,就连公交车都没有。我在那里待了整整一年,加上那年刚好赶上疫情。在这种心态下,我迫切地想去我未曾涉及过的土地看看,想去旅行,想去见很久未见的南方朋友们,于是便开启了这次南方的旅行。标题中的“散步”,是这次旅行的心境外化,像散步一样愉快,到一个城市找到当地的朋友,去他们的城市散步,走过他们熟悉的地方,感受区别于北方的“异乡”。

  在南方旅行大概有一百来天,大致路线是沿着东南城市的海岸线一直到珠三角地区,这里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地区。在一些有规模的城市,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路边钢筋水泥的丛林,让这些城市显得同质化。我也去了一些乡村,那里因为发展得没那么快,反而保留着一些时代的痕迹。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仿佛每个人都想逃离现状,想要追求在路上的状态,就如60多年前美国文学书写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那样,想要突破某种时代的困境。

  回到《在南方散步》这本书上,当时在上海遇到了HeroBook的主理人华桂飘,一拍即合,他也正准备做一本关于这次旅行的书。在一系列的交流和磨合后,我想做一本日记本大小的风琴装小书,可以捧在手心里又连绵不断,仿佛是那场旅行的记录。在风琴装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限制,比如腰封部分,是一块小杜邦纸,有效地限制了风琴装无限延展的特性,这样可以在编排和翻页上做出一些引导。读者可以拨动凸起的页码,被引导至下一页的内容;而凸起部分又可以通过这种分割的方式,将图片形成一种空间上的分割,把二维的图片在三维空间上进行结合。

  在封面和腰封部分选用两种比较“不耐受”的材质,封面的绒布,腰封的杜邦纸,都更容易脏和损坏。这样就好像每一个人拥有了这本书后,通过反复的观看,也留下一些痕迹,这不仅仅是我的旅行,也仿佛读者也被带入到这场旅行里。在封面的字体上采用人工盖章的方式,字的颜色会随着时间的改变慢慢变模糊,但也不至于模糊到接受不了的程度,仿佛这本小书真的是个日记本。

  这本书使用了双封面的设计,即没有所谓正反面,封面的图片选用了两张微喷照片贴上去:一张是明亮的火车内部的图片,一张是昏暗的火车外部的图片。而且故意没有把书籍信息写到封面封底,而是留在了腰封的背面,正面则是一个我行走路线的手绘地图。这样就仿佛在说,这场旅行没有结束,也许结束是再一次的开始。

  这本书借鉴了罗伯特·弗兰克和埃里克·索斯的摄影集中的图片编排手法,用一些象征的符号和章节的方式,来推进内容。在内容上把这本书隐性地分为三个篇章:森林、海岸和城市。在森林篇,我化作一只昆虫,不断飞翔在潮湿的街道、小溪、森林,以昆虫的视角引导读者观看。在篇章的转折处,天气突然变化,车行走在乌云密布的跨海大桥上,钻过一个涂满椰子树的隧道,接着映入眼前的是一个在海岸边独自发呆的女人。在海岸篇,我又仿佛变成一个忧伤的游客,在海边四处游走,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越发感到孤独。在书的中篇我插入一张男女走在沙滩上的图像,利用限制风琴装的设计,把他们分割在空间上的两面,以衬托我的心境。海岸篇的结尾我用了四张照片作为铺垫,海岸边的两个人,一个挂着时钟的建筑,一个空白页,两个蹲在池塘边的小孩;空白页就像是时间的倒流一样,让我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变成了小孩子,而池塘就是他们的大海。海岸篇到城市篇我安排了三张照片作为过渡:几个人在桥下忧愁地看着对面的海,仿佛回到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个戴着口罩的男人背后是一块坐落在荒野的房子的屏幕,来到城市后人人都戴着口罩,屏幕又仿佛预示着一切仿佛是一场梦,又像是一个通道的入口;紧接着是一块坐落在街口处不显示任何图像,只有 win系统桌面的屏幕。在城市篇,我如同一个冷漠的异乡人,在默默观察着各处大同小异的城市,生活在不同的地区,但又几乎相同的人们。书的最后部分是,公车上斑斓的树的光影,梦幻的泡泡,一道奇异的光照过行走在桥上的人;最后一张照片是我在潮汕的握手楼走出巷口,预示着我的旅行也结束了,好像一场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