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锚定打造文化强区建设标杆的新定位,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文化惠民效能、积极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鼓励创作文艺作品,文化繁荣发展成效显著。该区2018年被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十佳特色文化旅游名区”荣誉称号;2021年被认定为第四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被中国网评为“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城区”及“中国最佳商务休闲旅游目的地”。
资源互补激发动力
近日,记者来到潮安区图书馆正达分馆,只见崭新的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不少市民学生正坐在书桌前细细品读……这是潮安区为推动城乡公共文化均衡发展,推进区域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和服务效能提升,利用公办与民办协作共建分馆形式,挑选具有一定资源和基础的民间文化场所,创新建设潮安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的一项举措。
潮安区图书馆正达分馆、潮安区图书馆小红帽分馆作为乡镇的“书房”,各项文化硬件设施齐全,实现图书通借通还;两分馆拥有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产品,读者除了免费办理借书证,还可以利用手机下载移动图书馆APP,实现在手机端上阅读。此外,当地还筛选了大吴泥塑博物馆、潮州嵌瓷博物馆等7个条件契合文化馆建设的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将它们纳入文化馆分馆,依托分馆将活动项目延伸到全区各乡镇。潮安区文化馆《以打造潮安民间分馆 激发文化内生动力》荣获2021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并在广东省文旅厅举办的2021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进行交流分享。
潮安区图书馆、文化馆与各民间分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共建文化活动阵地,完善各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乡镇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文化服务。
坚守匠心传承非遗
潮安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多年的发展中,更孕育出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非遗方面,潮安区又有哪些新的举措?记者了解到,潮安区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多措并举推进非遗进乡村、进校园、进网络,鼓励手艺人坚守匠心传承非遗项目,探索出一条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非遗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资源宝库。潮安区邀请资深潮剧演员深入15个乡镇与潮剧业余爱好者互动交流,从潮剧经典选段切入,指导学员掌握潮剧唱腔中运气、口型、发声的正确方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示范,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潮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切实推动潮剧艺术及《潮州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在潮安区传播普及。
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是弘扬民族艺术的先头兵,非遗进校园是提高广大学生文化传承担当、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潮安区邀请潮州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彦滨老师,将潮州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带进校园,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手拉朱泥壶制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该项传统技艺的了解。
不仅如此,潮安区还推进非遗进网络,组织成立潮安区文化馆铁枝木偶艺术团,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进行台前幕后全方位拍摄,并在潮安区文化馆公众号上展播,打破潮州铁枝木偶戏线下表演的固有形态,拓宽宣传推广和内容输出渠道,提高铁枝木偶戏知名度,展现潮安区对该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成果。
潮邑大地千年古韵孕育出璀璨的文化,无数手艺人坚守匠心传承着非遗技艺。记者来到有“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的金石镇,这里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芝高。他为弘扬和传承潮州嵌瓷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而努力坚守。记者了解到,嵌瓷是粤东地区特有的工艺品种,或称“剪瓷雕”,俗称“贴饶”或“扣饶”,是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在灰塑上的建筑装饰艺术,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生于潮州古建筑嵌瓷壁画艺术世家的卢芝高是这门技艺的卢氏第四代传人,其父亲卢仲云是民国时期嵌瓷技艺名家。卢芝高从小醉心于绘画,1964年起师从父辈学习古建筑嵌瓷壁画工艺,改革开放后,卢芝高创作了以潮州青龙古庙为代表的一系列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作品。
传统嵌瓷的工作地点通常在宗祠、庙宇的屋顶上,充满局限性的工作地点成为该项工艺传承发展的巨大难题。近年来,卢芝高主持修建了潮州嵌瓷博物馆,开始寻求将这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的新路径。他将嵌瓷艺术成功从“屋顶”延伸到地面,制作出各式工艺摆件,从而赋予了这门民间艺术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广阔的天地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早年的嵌瓷艺人,多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门户壁垒较为森严。这种封闭式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嵌瓷艺术发展的“瓶颈”。卢芝高认为,嵌瓷要发扬光大,首先必须摒弃封闭的观念。他将博物馆作为“大本营”,精诚恭候各界前来切磋交流,并在金石镇金石中学开设嵌瓷兴趣班,充当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向年轻一代传授嵌瓷技艺。目前,卢芝高已培养了大批优秀嵌瓷艺人,他将继续与他的学生一道,为潮州嵌瓷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毕生力量。
编辑/胡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