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 来源:奇妙博物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秦军,炫酷,装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26 10:24
秦军的十八般兵器
考古工作者在秦兵马俑坑里发现了数量巨大的青铜兵器——截至目前共出土4万余件。这些兵器中竹质、木质的部分虽然已经腐朽或被焚毁,但保留下来的青铜部分仍十分锋利,向我们展示出秦军完备、精密、强劲的作战装备。
这些青铜兵器大致可以分为短兵器、长兵器和远射兵器三类。短兵器有兰叶状的长剑和弯月状的金钩,用于近距离格斗。长兵器有矛、铍(pī)、戈、戟、殳(shū)等。矛和铍一般用于刺杀,戈像镰刀一样用于钩杀,戟兼有矛和戈的用处,殳用于撞击。远射兵器包括弩和箭。弩机是弩的核心部件,同弩弓、弩臂、弓弦等共同构成一张完整的弩。兵马俑坑里的弩机由瞄准用的望山、挂弦用的钩牙以及类似扳机的悬刀组成。箭镞就是箭头,秦兵马俑坑里的箭镞大部分为三棱形,线条流畅。弩和箭搭配使用,可以进行远距离作战。
除了这些青铜兵器,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少量铁质或部分为铁质的兵器。虽然秦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广泛使用了铁质工具,但当时的冶铁工艺还不是十分成熟,并不能大规模生产铁质兵器。所以,当时的兵器基本是用青铜铸造的。
石头也能做“防弹衣”“安全帽”吗
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中发掘了一座编号为XLQK9801的陪葬坑(简称K9801陪葬坑),发现了一批石甲与石胄。
甲胄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防护装备。甲又称铠甲,披在身上有点儿像现在的防弹衣;胄又称兜鍪(móu),套在头上有点儿像现在的安全帽。古人从动物的甲壳能保护自己不受侵害中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甲胄。
早期的甲胄一般用藤木或皮革制成。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甲胄都是皮质的,青铜、铁等材质的金属甲胄也开始出现。到了秦代,甲胄以皮质居多,也有铁质的,处于皮质向铁质过渡的阶段。
那么,为什么这个陪葬坑出土的甲胄既不是皮质,也不是铁质,而是石质的呢?考古学家推测,按照“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这个陪葬坑可能象征的是秦代的武库,也就是存放兵器的仓库。石甲胄是一种陪葬品,象征着存放在武库中的甲胄,并不具有实用功能。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石头这么重,为什么会选择用石头来制作陪葬的甲胄呢?古人认为石头能辟邪,石头本身坚固耐用又便于获取,能够加工成片、编缀成甲和胄,这可能就是秦人使用石头制作陪葬品甲胄的理由。
“缝缝补补”修甲胄
刚发现这些石甲胄的时候,甲片、胄片被层叠地堆放在坑底,保存情况不容乐观。由于遭受过严重的火灾,许多甲胄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烧灼痕迹,一些石片甚至被烧成了石灰。在漫长的地下埋藏过程中,很多石片还出现了破碎、变形等现象,那些连接石片的扁铜丝也大多锈蚀、断裂了。即便如此,它们依然是研究秦代甲胄的珍贵实物资料。当然了,要想通过这些破碎的文物来研究秦代甲胄,就必须进行科学的研究与修复。
科学研究是保护修复的基础。文物保护科学家们发现,石甲胄所选用的石材是质地紧密的石灰岩,可能来自现在陕西省富平县的漫丁及凤凰山一带,这个地方或许就是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北山”。搞清楚甲胄的材质后,科学家们还做了许多实验来确定甲胄的保存状况与修复方法,最终制定出修复的方案。
《诗经》中有一首秦军的战歌,其中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一句描述了君王发兵去作战,战士们修整甲胄与兵器的情形。在发现石甲胄之前,人们只能根据秦兵马俑上雕塑的铠甲来想象。随着石甲胄的出土,人们第一次见到了秦代甲胄的真实模样。
2000多年前的秦军战士就是携带这样锋利的兵器、披戴这样坚固的甲胄走上战场的。文物无言,却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战士们心中所想的,或许是哪天能够解甲归田、安享太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