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小草,世界,屠呦呦
  • 发布时间:2022-09-26 10:34

  1930 年 12 月 30 日 ,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明街 508 号的一处院落里。“呦呦鹿鸣 , 食野之蒿……”听着女儿犹如鹿鸣般的哭声,沉浸在幸福中的父亲屠濂规随口吟诵出《诗经》中著名的诗句,从此这个世界上便有了一位名叫屠呦呦的女子。

  16 岁那年,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饱受病痛折磨的她不得不中止学业。所幸经过两年多的治疗,她的病情好转,得以继续求学。也许正是这段经历让屠呦呦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曾说:“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这门科学,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屠呦呦在高考前填报志愿时 ,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她觉得,科学用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四年的大学时光,培养了屠呦呦严谨的科学钻研的态度,也磨炼了她沉稳坚忍的意志。大学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从古籍中寻找灵感

  1969 年 1 月,38 岁的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

  人类自古以来就饱受疟疾之害,这种病的病原体是疟原虫,它寄生在蚊虫体内,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人类患上疟疾以后,就会周期性地全身发热、发冷、多汗,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出现贫血、脾肿大、肾脏衰竭等症状, 直至死亡。

  屠呦呦毅然接受了这项研究任务。万事开头难,她花了 3 个月的时间做准备: 收集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著名老中医……她凭一己之力, 从历代医书古籍、各地地方药志以及对许多老中医的采访中,收集汇总出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2000 多个内服、外治的治疟方药,然后精选出 640 个编成了《疟疾单验方集》, 送交国家抗疟防治办公室。

  之后的两年里,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选用几百种中药提取物进行实验,但是结果都不能令人满意。屠呦呦持之以恒,继续在古代医学典籍中寻求灵感。为了得到一个可行的方案,她时常半夜三更还在苦心钻研。有一天,当屠呦呦读到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让她茅塞顿开。这句话记述的是,不把青蒿像一般药方那样高温煎制,而是将它浸泡后绞取汁液。

  这句话让她意识到,避免高温可能是提取抗疟有效成分的关键,之前实验中的“青蒿”重回屠呦呦的视野。得到灵感的她又开始埋头实验,终于在 1971 年 10 月的一天,她发现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100%!

  逆境中挺身试药

  不过,得到有效的提取物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等待屠呦呦的,是更加艰苦的临床试验过程。

  那时候,科研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找不到愿意配合的药厂,屠呦呦和同事们就自己动手,从市场上买来 7 口大缸,在缺乏通风设备的陋室里,用挥发性很强、具有一定毒性的药剂浸泡、提取青蒿的精华。长期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工作,加上劳累和缺乏营养,屠呦呦不幸得了中毒性肝炎,牙齿不但痛,甚至开始松动脱落。

  幸运的是,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1972 年 3 月 8 日,在南京全国抗疟研究大会上,屠呦呦报告的实验结果得到了全场专家的认可。这样一来,屠呦呦他们可以开展临床试验了。

  屠呦呦兴高采烈地回到北京,满以为胜利在望,不想一连串的麻烦向她袭来。一次,她中午离开后,实验室莫名其妙地着了大火,很多设备都被烧毁了。马上有人称,这是屠呦呦团队的实验工艺有问题,青蒿提取物有毒,不可用于人类。很多人相信了这种说法。

  对此,屠呦呦很生气。她郑重地立下“军令状”:“有毒?好,我亲身验毒,后果自负。但条件是,一旦证明此药无毒, 开展临床试验的事情必须立即放行,否则就过了疟疾发病的季节。”她的请求得到了批准,但还是有很多人劝她,这是大事,一定要慎重。就这样,屠呦呦毅然住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以病弱之身勇敢地担起了亲身试药的重担,成了青蒿提取物第一位人体试验者。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科研组另外两位同志也主动承担了“以身验毒”的试验。他们亲自证实了药物的安全,新药临床试验的工作终于开始了。

  这年 8 月,屠呦呦带领团队前往海南疟疾高发地区昌江。当地以脑疟为首的恶性疟疾数日内便能致人死亡,令人闻之色变。屠呦呦用她的青蒿提取物,60 天里对 30 例疟疾患者做临床观察。临床试验达到了100%治愈的疗效,用青蒿抗疟的疗法获得了成功!后来,屠呦呦团队从青蒿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出了有效单体化合物结晶,将它命名为“青蒿素”,并作为抗疟新药进行研发。

  找到良药后的屠呦呦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的团队先是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等技术手段确定了青蒿素的化学分子式,又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使用 X 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终于在 1974 年确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这样,青蒿素就能用工业化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生产了。

  1977 年,屠呦呦团队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首次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研究成果。1986 年 10 月,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1992 年,青蒿素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也获得了新药证书,临床药效一下子提高了 10 倍。

  2000 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抗疟首选药物在全球推广。2000 年到 2015 年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 60%,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 65%。青蒿素类药物作为主导药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里的珍贵记忆

  2015 年 12 月 10 日,屠呦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礼现场,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最高奖项。一份证书、一枚小小的奖章,凝聚了她与团队攻坚克难几十年的艰辛岁月。屠呦呦团队发现的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是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的成果,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世界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