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竟然是一种涂料吗
- 来源:奇妙博物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漆黑,涂料,汁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26 10:27
由“生”变“熟”的漆
说漆黑自然要从“漆”讲起,这里的漆不是现在我们到处可以见到的涂料漆,它俗称“大漆”,也叫“天然漆”,是自然界的产物——漆树的汁液。
在我国温暖而湿润的地方,例如贵州、四川、云南、湖北等地,都有丰富的漆树资源。人们将漆树皮深深割开,便会有乳白色的漆液流出,这种刚流出的漆液被称为“生漆”。生漆在阳光下暴晒,水分蒸发,会逐渐变成半透明的“熟漆”。
我们的祖先有可能是在森林中狩猎或伐木时,偶然间用石斧、石刀等割破了漆树的皮,发现了流出来的漆液。由于漆液有很强的黏性,祖先也许就把它当黏合剂用了。之后,漆的防水、防锈、防腐蚀、美化等功能被祖先一一认识和利用。总之,人类对漆的使用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不论怎样推断,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漆的国家。
历久弥新的漆器
将漆液涂在各种木质(也有少量竹质、皮革质)的生活用品或者工艺品的表面,就制成了我们常说的漆器。中国是世界漆器手工业的发祥地。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中发现了一把涂了漆的木弓,距今七八千年,它成为中国古代漆器起源的最早物证。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木碗、漆木桶上涂有朱红色的漆,它们距今约7000年,是已知最早的彩色漆器。人们将朱砂加入熟漆中,就可以得到红色的漆,若加入氢氧化铁,制成的则是黑色的漆,那不就是“漆黑”吗?我国古代使用朱漆和黑漆是最多的。由于涂了漆的器物都会有很强的光泽感,变得油亮油亮的,人们就顺口造了“油漆”这个词。
汉代以前的漆器,主要是日常生活器具、丧葬用品和兵器、乐器等。假如你穿越时空和汉代的大将军韩信相遇了,你会看到他的士兵拿着漆盾牌,挎着的腰刀上有漆刀鞘。当韩信坐下来同你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面前会有一个长方形的漆案,上面放着盛有肉和面食的漆盘,还有喝酒、喝水的漆耳杯,还有人用漆琴、瑟、鼓、笙等为你们演奏乐曲。当时漆器的种类是不是很丰富呢?
从世界闻名的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500多件漆器。无论是谁,第一次看到它们的时候,肯定都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甚至还会发问:“这真的是原件吗?”因为这些漆器都制作得太精美、保存得太完好了!尽管它们被埋在地下2000多年,现在看起来依然跟新的一样。
会“讲故事”的漆器
古人制作漆器追求美观,并不是简简单单涂涂漆就行了,而是要在漆的底色上再彩绘上人物、动物、花草、云彩等各种花纹进行装饰。众多漆器彩绘作品中有一幅人物故事画,画得既精美,又富有教育意义,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在安徽发现了一件三国时期的季札(zhá)挂剑图漆盘,最外边是两圈装饰画,有莲蓬、游鱼、白鹭啄鱼和童子戏鱼等内容。
你注意看那几条游鱼,不仅每条鱼的姿态都不一样,而且通过鱼身上色彩的变化——鱼的背部是深灰色,鱼的腹部是金色,鱼的鳞片、鳍和身上的斑纹用黑色的细线勾出,呈现出立体感,真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漆盘中间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画面中一共站立了3个人,站在最前面、身穿红袍的是画面中最重要的人。他刚刚祭拜过已经故去的友人,又很郑重地把身上佩带的宝剑挂在墓旁的一棵树上。他是谁,为什么要把宝剑挂在这棵树上呢?
原来这位年轻人叫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国王的弟弟。他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待人真诚亲切,所以人们都乐意和他交朋友。吴国国王看弟弟这么能干,又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尊敬,就常派他到别的国家访问。
有一天,季札来到了洪泽湖边的徐国。徐国的国君早就听说了季札的学问和人品,而季札也了解到这位徐君是个很受人民爱戴的人,两个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谈话中,徐君不断称赞季札的剑术和他的宝剑,其实徐君是想讨要季札的宝剑,可毕竟是第一次见面,也不好意思开口。季札多聪明呀,他从徐君的话语和表情中完全明白了对方的意思,本想立刻就满足徐君的愿望,把宝剑赠送给眼前这位新朋友,可是他接着还要到另一个国家去,这宝剑是身份的象征,不能不佩带呀。想到这里他暗暗下定决心,等完成出使任务后,再回来把宝剑赠送给徐君。
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有料到,季札同徐君告别后不久,徐君突然生病,不幸去世了。对一般人来说,既然对方已经去世,除了悼念也就不必再送什么物品了,可是季札完成访问另一个国家的任务返回徐国时,他想:既然我已在心中许诺要把这把宝剑赠送给徐君,现在不能因为他死了就违背承诺。于是在祭奠了徐君后,季札就把自己的宝剑挂在了徐君墓旁的树上。
古代工匠把“季札挂剑”的故事画在了漆器上,希望人们能够记住诚信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德,每个人都应该将诚信看成是做人的根本。
不可小觑的髹漆技术
汉代以后,由于瓷器大量进入生活领域,漆器就转向工艺品方向发展了。唐代产生了一种雕漆工艺。雕塑、雕刻这些词你一定不陌生,但漆怎么雕刻呀?聪明又好动脑筋的古人,先做好一个木胎,然后在上面一层一层地刷漆,这称作“髹(xiū)漆”。请注意,不是不间断地髹,每髹一层都要放置几个小时,等到漆基本干了后,再髹一层,每天只能髹两三层。根据要雕刻的内容,髹漆厚度也不一样,一般都要150多层。待漆达到一定厚度时,就可以进行雕刻了。
雕漆的纹饰具有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效果,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如果髹的都是红漆,就叫“剔红”,如果髹的都是黑漆,就叫“剔黑”,当然还有剔绿、剔黄、剔犀、剔彩等。虽然雕漆制品出现得比较晚,但它很快就成了人见人爱的工艺美术品,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它青睐有加。
讲到这里,有一个漆的大作用我还没有讲,你想到是什么了吗?给你点儿提示:你想想曾看见过的古代那些房屋的门、窗、柱子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都有比较厚的漆?我国传统的建筑都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木材不仅怕火,还很怕水。长时间处在潮湿环境中,木材很容易生虫、腐朽。人们就将漆刷在门、窗和柱子上面用来防潮,而且刷得比较厚。建筑上的漆大部分都是彩色的,尤其以红色和绿色居多。这样一来,建筑物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还更加美观,也便于擦洗,可谓一举三得。现在的很多建筑表面也要喷刷化工涂料,这和古代建筑物上刷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的漆器和髹漆技术,从汉代开始就走出了国门,先是传到临近的日本、朝鲜,后来经丝绸之路陆续传到了中亚、西亚、北非,还传到了欧洲一些国家。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世界上制造漆器的国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中国漆器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天然漆成膜后还具有耐高温、耐冲击、耐多种溶剂、防海洋生物附着和防原子辐射等性能,因此天然漆被运用到了交通、化工、航天等领域,它的潜在价值还在持续被人们挖掘、发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