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三大核心问题的思考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高等工程教育,核心,思考
  • 发布时间:2022-10-24 18:33

  作为高等工程教育近距离的观察者、思考者和实践者,湖南工程学院曾永卫教授近二十年来一直在探求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并寻求自己的答案。其专著《卓越工程师培养论》,正是立足现实国情,并力求贯通中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经世致用的典范力作。作者通过丰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回答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

  作者首先对卓越工程师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指出“卓越工程师”是一个相对概念,“卓越”是一种“比较”优势,是指工程师群体中较为优秀或者说是出类拔萃者,也可以说是某一类型工程师中能力、业绩、人品和素质的佼佼者,是工程专业人才中最有能力、最具竞争力和最顶尖的人才,具有“伟大心灵”“工匠精神”和“卓越的工程能力”。全书所论述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更确切地说是培养工程专业毕业生即后备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未来“卓越工程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意义上的“卓越”主要体现在:伟大的心灵和家国情怀,杰出的工程专业知识和能力即专业素养,较强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好的团队合作、敬业精神和工程伦理责任意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另一方面,我国工程教育又表现为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工程教育普遍缺乏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多年的难题。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仍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调查表明,有百分之八十点七的美国工程师可在全球受雇,而只有百分之十的中国工程师能满足同样的要求。对于工程教育质量,“业界”的共同反映是:工科毕业生普遍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岗位适应慢,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凡此种种,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尤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我国迫切需要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中国工程师与工程教育同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强国相比,真正的差距在哪里呢?作者对中国工程教育问题进行了整体反思,提出了我国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强国五个方面的主要差距:一是培养目标定位。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还不够清晰,不同类型学校目标趋同,特色不鲜明。欧美等高等工程教育强国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根据学术型与非学术型等不同工程师类型的特点,实施精准的分类指导。二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我国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使得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这两条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链条运转不灵,这是制约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师培养的主要问题。欧美等高等工程教育强国最为成功的经验是充分地发挥了行业协会、企业的作用,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确保教育与产业紧密对接,也正因为企业参与度高,工程师培养中至关重要的“工程性”和“创新性”培养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三是课程与教学内容。我国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不快,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欧美等高等工程教育则紧跟产业发展脉搏,适时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资源,并推动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四是工科教师队伍。我国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欧美等高等工程教育强国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校要求教授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还需要充足的实践经验,而实践经验来源于丰富的工程经历。五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我国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缺失,工程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欧美等高等工程教育则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有效的实践能力评估机制,对工程师培养起到了导向和保障作用,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不断提升培养模式对企业需求的适应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工程师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加速进行,新经济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要在反思自身问题的基础上,集思广益,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师培养目标、体系、方法和途径。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落实“对接产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等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工科学生的伟大心灵、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集成创新,注重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专业融合),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多主体协同培养,重视个性化学习能力培养。坚持创新精神,注重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的培养。

  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搭建一批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专业化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跨学科的新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激励更多的教师加入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孵化器”“加速器”和“服务站”等作用。

  《卓越工程师培养论》充满理性、饱含感情地思考与回应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突围方案,为培养高素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建言献策,为提升我国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是当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务实与创新之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