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两次倒转”“四程进阶”教学模式探析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两次倒转”,“四程进阶”,教学模式
  • 发布时间:2022-11-24 14:49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生抽象思维相对薄弱、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落后的现实状况,在中职数学深度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两次倒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四程进阶”的立体化课堂新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探究、归纳、迁移”,在吸收、消化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与感知、探索与发现,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与自省,从而完成再创造性的学习。

  笔者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采用“两次倒转”教学,构建“四程进阶” 的立体化课堂新模式,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两次倒转”与“四程进阶”概念

  “两次倒转”教学由“倒过来”和“转回去”双向过程组成,即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及认识的基础上,从概念、原理开始,把人类认识的“终点”作为学生认识的 “起点”,这是所谓的“第一次倒转”;把 “倒过来”的过程再“转回去”,还原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探究、参与知识的再体验、再经历、再创造,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 “第二次倒转”。

  “四程进阶”的立体化课堂新模式,通过 “感知、探究、归纳、迁移”四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打造活跃高效的智慧课堂。

  二、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是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痛点,原因如下。

  一是学生自身抽象思维薄弱,对于数学中高度凝练的数学概念、数学符号难以理解,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欠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思维固化,缺乏数学学习兴趣。

  二是当前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一直延续着传统模式,普遍以“复习旧知导入—新知讲解—典例分析—课堂练习—作业布置”为数学学科基本教学程序,以讲授为主,模式陈旧,手段单一,学生全程被动接受,教学模式僵化,从而形成厌恶数学的恶性循环。

  三、“两次倒转”“四程进阶”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要转换“教”与“学”的主体角色,变以 “教”定“学”为以“学”定“教”,数学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社会认知和生活经验前提下,让学生亲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领悟数学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严谨、主动、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为了解决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职数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而“两次倒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一次倒转,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高起点、目的性与教育性,而从结果出发的第二次倒转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在“做中学,学中做”中体会知识“再生” 过程,聚焦知识探究的体验感,还原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提升思维,真正做到转“知”成“智”。

  “四程进阶”的立体化课堂新模式通过“感知、探究、归纳、迁移”四个阶段打造高质量的数学智慧课堂。

  (一)感知体会,数学知识再发现

  “两次倒转”教学模式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不应该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基于岗位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模拟知识的再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学情、结合教学需求,引入学生现实中的问题情境,将即将要学习的数学抽象概念设置成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情境问题,通过模拟演练、动手操作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以椭圆概念教学为例,在讲授椭圆定义之前,学生对椭圆的认识停留在感官上,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精确描述。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小实验:准备一条给定绳长且不具有弹性的细绳,固定两端于画图板上两点,要求用笔拉紧绳子,使笔尖沿着绳子移动,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调整两点间的距离,学生发现只要满足绳长大于两点间距离的条件时,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并且在不断改变两点间距离的作图过程中发现两个关键因素,即固定绳子端点的两个定点和绳长。在操作中发现不论运动到何处,绳子的长度始终保持不变,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椭圆定义。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椭圆的形成过程,并在动手操作,同时是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分析,知识形成再体验

  站在高起点进行知识“第二次倒转”,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自主思考,从探究到发现,再到合理推测,最后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知识体系的完整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策划者、引领者,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从而实现知识形成的再体验、再经历及再创造。

  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少一些讲解,多一些引导、点拨,通过引领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概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亲身参与、积极探索,不仅可以获取数学的理论知识,也能学会创新。同时,通过观察、思考,完成发现及探究的过程;通过猜想、验证等,完成合理推测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数学推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 “好知者”变为“乐知者”,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也得到提升。

  如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公式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来推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定义明确指出了数列前后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由此,若知道等差数列的首项及公差,则根据其定义可得出:第二项即为第一项加公差,第三项为第二项加公差,同样可以推出第四项、第五项……学生通过自求解答,最终归纳得出等差数列的公式。

  (三)归纳总结,经验能力再提升

  “第二次倒转”是经历知识的“打开”过程,学生不仅要了解知识的再生过程,还要形成数学相关能力,如数学语言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根据知识形成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归纳,加工处理,促进知识内部的分类与迁移,形成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

  如在正弦定理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中验证正弦定理的结果;然后,一步一步延伸推广到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从特殊到一般,采取“变式”教学,层层铺设;最后,在猜想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弦定理适用于任何三角形。

  教师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归纳、猜想、质疑、证明等方法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类群,自主归纳概括,得出数学结论,提升学生数学概括能力,并让学生深刻体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四)迁移拉伸,数专融合再创造

  反思、自省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只是对现有知识点的简单回顾,也不是对学习过程的简单总结,而是数学思考的动力,也是迁移再创造的核心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学会反思,通过反思做到真正的理解知识,获得综合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改变“讲教材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只做“教材搬运工”,而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围绕教材与学生对话沟通,注重培养学生吸收、消化知识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通过学习的探究、发现及合理推测等过程,通过反思、自省,完成“迁移”与“创造”。

  “迁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效地扩展与提升,“创造”是在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将内化的知识外显化、操作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获得实质性的知识,又能够参悟基本概念中蕴含的逻辑、形式与价值意义,并且在持续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在反思、自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特色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创造。

  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针对中职女生(如幼儿保育专业)空间想象能力薄弱的问题,教师在知识迁移中引导学生将传统的书本练习改进为实物化练习,与专业融合。一方面,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岗位实践,为手工制作提供理论认知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手工制作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让学生从职业角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四、小结

  “两次倒转”“四程进阶”的教学模式打破了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学生经历知识两次倒转的过程,不是在反复练习纠错中获得知识,而是在情境中通过“感知、探究、归纳、迁移”经历知识的认识过程,“做中学、学中做”,提升了数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仅要“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的探索思想。

  参考文献:

  郭华.教学改革的初心与坚守[ J].中小学管理,2021(5).

  (作者单位: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