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故事多
- 来源:悦游Condé Nast Traveler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村,故事,时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2-01 13:27
“YAZA野在山川” 成为村落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已在大理开出两家民宿的火刚,跟着当地朋友转了一圈儿后,看中了这片竹林掩映的山间清静地。
“建造一个理想村庄”的愿望在火刚和一众好友心中生根发芽。在大理,他与设计师谢柯、赵扬比邻而居。闲时小酌,谈到心中的理想居所,自是拥有童年记忆的乡村。而今日的多数乡村已不复旧时模样。
他们理想的村庄是朴素宁静丰富的:质朴的建筑、淳美的风光、便捷的现代生活设施;可以长久停留,可以无尽探索;可以与朋友家人安享时光,也可以和邻居互动。柔软舒适、生动有内容,足够自在、足够原生态。于是有了“YAZA野在山川”。
选址在距离老村落200米左右的空地,既与乡村比邻,又不会混杂在一起相互打扰。几个好朋友精雕细琢,花费三年时间,建造出这个村落一样的酒店:占地40余亩的院落群,划分为望山、听岚、隐溪、水镜四个区域,12个独立小院儿,60间客房。
进入院中,心安静下来。开阔,是因为这片空间足够宽广。层叠曲折,一眼看不尽全貌。安静,是一砖一瓦的建造都和谐到了心坎儿里。好的设计要忘掉很多东西,完全置身空间中,专注于举手抬足之间的体验,考虑喝茶时要怎么坐、泡澡时能看见什么……着眼于细微,将每一处的规划布置与真实的生活动线结合起来。“ YAZA野在山川”的设计团队,做到了这一点。
入住房间后,在整个酒店一脉相承的整体设计中,首先是视觉上递进延展的无限舒适。然后发现,移步异景,每个角度都在审美点上。每一把椅子的摆放、每一个器皿的安置,都恰到好处。
设计师显然考虑到隐私与风景的合理共存,避免了“打开帘子失去隐私,关上帘子失去风景”的遗憾。几乎每间房都有一两扇不必遮掩也不会被打扰的窗,而且风景极佳。完全可以在月光下泡个澡,与竹影山林为伴,而不担心泄露隐私。这样的从容是奢侈的。
同样奢侈的,是整个空间设计中的慷慨大方。这片区域完全可以有更高的利用率, 缩小院落间距、增加楼层高度、减少公共区域面积……甚至可以成为网红, 过几年随着流行趋势翻新一下,换个名字再火一把。
创始团队摒弃了几乎所有的“短择”路径,坚持让理想的山野美学在这里生发。两层小楼、砖石篱笆、大面积空地、可供长久栖息的公共空间,尽可能还原乡野本来的面貌。
在火刚看来,民宿像是药引子,在不同的“生态土壤”里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民宿与乡村之间,是可以互相带动的。好的生态风光是天然度假载体,民宿建造在这样的基础上,给人前往的“理由”。同时,优质的民宿作品也可以赋予乡村活力与人气,给人前往的“冲动”。
在大山深处的“YAZA野在山川”借助了安吉天然的秀丽风光,以及与杭州、上海都不远的地理优势。能够为所在地山川乡续目村带去些什么,则是团队始终思考的问题。安吉植被资源丰富,与当地山民建立物产采购通道,将竹笋、白茶等本地食材进行包装销售,是计划里重要的一步。
酒店背后的竹林小径可以通往山林,火刚曾经与朋友爬上去,发现此地正处交界地,一面安吉一面杭州,颇感惊奇。类似的感受,他也希望更多住店客人能够体验到。减少对知名景点的依赖,沿乡间小路自由探索。因而,团队也在积极接洽,准备请当地人做向导,围绕山川乡旅游资源打造线路。
“让美好的当下和相聚在这里发生”,“YAZA野在山川”以此作为创作理念,一草一木的设置均被包含进整套设计体系中。石榴树、柿子树、蒲苇、狼尾、银叶菊、细叶芒……丰富的色彩经由植物渲染了整片空间。
“秋天叶黄,春天花开,我们希望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四季轮替。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样子,再过三五年,栽种的植物成长起来后,会更接近设想中的样貌,更自然一点。”
隐居乡里 与村落共生
当风把叶子揉出了红橙黄绿,北京郊区最美时节到了。驱车经过八达岭水关长城,太行山脉在眼前展开,山路回转,层林尽染。穿越百里山水画廊,经过白河堡的燕山天池,车拐进一个宁静的小山村,延庆下虎叫村。村口有一棵老槐树,树下坐着村民。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山楂小院”。
老宅古朴,院落宽敞。管家阿姨已在门口等候,像迎接远房亲戚一样接过我们手中的行李。朝南的三间瓦房,保留着原始的房梁木椽。进屋是一个软榻,依稀看出是当年土炕的位置。卧室有舒适的大床,布草是棉麻材质,亲切舒适。刚放下东西,阿姨进屋摆上了下午茶:脆甜的水果、清蒸南瓜、一把炸馓子。
拿一本书坐在房檐下,夕阳不一会儿就落了山。晚餐是手擀面和农家菜。把卤汁拌在面上,入口是令人叫绝的香味,农家菜也炒得十分可口。入夜后山里寒冷,打开空调地暖,温热的气息包围过来。在安静的山村,睡眠变得更好,第二天清早去村子里遛弯,随手摘点野菜,或用院里的石磨自己磨一杯豆浆喝。
来这儿住的人,多是为了寻一个中式田园梦。有的是年轻夫妻领着孩子,让他们感受自己有过的童年;有的带着父母,回味曾经的平房记忆。“山楂小院”是“隐居乡里”的第一个民宿,从2015年经营至今。隐居乡里的创始人是陈长春,刚来的那年,他跟合伙人把孩子放到村民家里,就去施工现场,刚入冬就下了好大一场雪,他们带着创业的激情干得热火朝天。
下虎叫村不大,只有50多户,村民大多姓“时”。年轻人出去工作,依然有老人留守,管家阿姨也是本地人,每天忙完了就回自己家。选一个“有当地人生活的村子”一直是陈长春的目标,“它没有完全空心化,住客能和原住民融到一起,接触到最典型的乡俗。‘隐居乡里’的特点是人对乡土的眷恋,有村民才有一切的核心”。院子保留了诗词中“小扣柴扉”的风貌,这更符合住客对
民宿的希求和想象。在做项目改造时,陈长春希望延续传统美学,同时与实用结合。“村民要有打谷场,我们就保留,也能给客人做篝火晚会。村民需要大戏台,我们就修缮,平时请戏班子唱戏,旅游旺季可以用它演话剧、办展览。民宿服务和乡村生活结合,社区共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和“隐居乡里”的低调房屋相比,村民自建房则气派多了——高门大户、二层小楼。乡村发展往往伴随着无序审美,近几年在新的项目中,陈长春更多地介入村子的整体规划,同时对当地住宅保持宽容。“有人家盖了小楼,我们就帮他种绿植,攀爬在外立面上;有的村子有驴棚,我们就进行加固,拾掇出一个茶室;有人搭了塑料大棚又废弃了,我们改成了花房。既延续了村民建筑,又形成我们的乡土美学。”
2015年至今,“隐居乡里”在全国发展了30个村子、上百套民宿。在选址过程中,陈长春反对将村民迁出村子,避免空心化。他说这就像根雕和木雕,“如果把人都移走,房屋推倒重建,那就是在一根完整的木头上雕刻一个你想要的东西。但我想做的是根雕,不随意挥洒,保留原本的枝干,又顺着它细细雕琢。”
乡村是复杂而多变的,“隐居乡里”也在顺势调整。近几年,坡峰岭红叶声名远播,山脚下的黄山店村热闹起来。这里有 “ 黄栌花开”“桃叶谷”“云上石屋”等几大项目,形成了一个民宿聚落。今秋雨水不多,红叶漫山遍野地肆意蔓延,前来登山、住宿的游客把京周路堵得水泄不通。
“姥姥家”是一座晚清老宅,设计师做了最大程度保留,门楼还是旧时样子,走过去像穿越了一幅时光卷轴。整院改造成五居室,适合住进一大家人。老宅的主人王姥姥常年茹素,小院也以素食待客。11月后晚餐改为火盆锅,干菜、豆腐、野蘑、葫芦丝,热气腾腾的一大锅,再配一瓶“山楂小院”出产的山楂汁。
和下虎叫村不同,黄山店的村民早已集体搬迁,住进楼房。“村子早年因采矿而形成,村民没有土地耕种,他们有‘上楼’的愿望,搬迁也是顺势而为。”从一开始,“隐居乡里”就将其作为小镇改造,几年后有了烘焙坊“麦子的光芒”,做香氛的“香邦芳舍”,今年新开了卡丁车场和适合亲子的“童话森林”。“这是另一种形态的乡村,不同村落会有差异。我们用同一个核心理念去发展,自始至终不变的是通过设计放大乡村美学。在居住舒适的前提下,保持它的简单朴素,让人们把视线放到房子外面,静下心来观察自然田野,去体会乡村的美好。”
另一个成功项目“麻麻花的山坡”位于河北涞水南峪村,山上有一种近似韭菜花的野菜,入菜时有花椒的味道,村民叫它麻麻花,由此成为民宿的名字。在发展了几年后,“麻麻花的山坡”带动村里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农家乐如雨后春笋。有的建起四层的洋楼,门前挖了大游泳池,夜里打开景观灯,一闪一闪,照亮了原本寂静的山村。
“隐居乡里”的管家大量辞职,纷纷回家自营民宿。陈长春一方面紧急培养新管家,一方面通过村集体介入和引导。陈长春说:“民宿多起来,要进行服务和食品的监管,保证安全。在价格上对他们进行指导,让整个村子有一个高中端的互补。村民自建房对乡村美学有一定影响,但这是发展要付出的代价,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有美学传承,又要接受发展带来的变化。集体经济成为民宿的孵化器,会带动更多人创业。”
与之类似,“隐居乡里”的不同项目都在自己生长。延庆的“老马回乡”坐落于一个已经整村搬迁的新村,但是土地还在耕种,每年夏秋,这里会组织儿童插秧、收割、掰玉米,体验务农劳动。怀柔的“牧马人”在满族村,于是为客人提供“满族八大碗”……就像陈长春说的,“只有这样的村子才是最美的村子,美来自它的活力,来自它不断地迭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