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迷上了“捡破烂”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年轻人,“捡破烂”,沉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2-23 11:26
年轻人沉迷于“捡垃圾”
打碎的玻璃杯可以变成烛台;破旧的足球被戴上一个可爱的发卡;商场拆迁工地上捡到监控摄像头和废旧模特架,组装涂漆,变成“赛博台灯”……小到饭局上剩下来的蟹钳、散步偶然捡到的修长树枝,大到邻居拆下来的门、倒在路边一人高的衣架,经过“拾荒艺术家”们的改造后,它们的身份就会发生1 8 0 度大转变。
在豆瓣的“ 捡垃圾即是艺术” 小组里, 你还能看见“ 拾荒艺术家” 们认真地记录每一个“风和日丽的捡破烂儿日”,捡到了“好破烂”,和友邻分享时都要用多个感叹号表达喜悦。在评论区, 大家还会表达“ 收废品” 过程中对物品“ 生命” 的思考, 还有人从“ 废品” 中获得治愈。可以说,每个在试图进行废品改造的人,都是在认真聆听物品的声音, 重新寻找它们的发光点, 这个过程无疑抚慰了那些处于低谷的人们,给予他们再次拥抱生活的希望。
想象一下,剪下来的狗毛可以做什么?“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的创建者S h e r r y 最近把街坊邻居家给泰迪狗换季期留下来的毛全部收集起来,按照狗狗的样子,做成了一个小狗头挂件。
美感,对于S h e r r y 来说,已经超过了实用的价值。她在豆瓣建组的初衷, 就是发现和分享垃圾、废品中的审美趣味。
S h e r r y 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进入一家民营企业做翻译和助理工作。她名下有房子, 毕业后的薪资可以自给自足。在她看来,捡“垃圾”和省钱无关,重要的是“垃圾”身上的那份美感。
她把从外面捡回来的生锈奶粉罐做成了花盆, 日积月累的锈迹攀附在奶粉罐上, 沿口已经外翻, 插上干花摆在古朴的花架上, 却颇有意境。照片发到豆瓣小组后, 小组成员在下面评论:“呈现出一种天然的复古美。”
和“ 捡垃圾即是艺术” 小组的“ 再创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还有近几年在时尚界流行的“ R e m a k e ( 改造)” 风潮。改造者通过对旧衣物的解构、重组, 来创造一件全新的单品。几条穿腻了的牛仔裤被改造成一个牛仔拼布提包, 帆布鞋剪了可以做成时尚的吊带上衣, 短袖的L O G O 和图案可以剪下来拼贴在棒球帽上……
对于废弃物的重新思考, 赋予它们新的符号意义的行为, 不只是野生“ 拾荒艺术家” 们的爱好。S h e r r y 介绍, 艺术界有“ 垃圾艺术”这一流派, 这些“ 垃圾艺术家” 的作品, 如果放在“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里,个个都是精品。
美国的雕塑家戴维· 史密斯(Dav i dSmi t h) 是最早使用焊接金属创作的人之一。他的作品《哈德逊河的风景》, 就是利用农具的钢铁碎片和铸造厂的废弃物来雕塑风景。
N i c k G e n t r y 是一位英国艺术家, 从小对电影、磁带有着特殊的感情, 当这些物品不再闪光时,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过去的理解让它们重新融入未来,以此成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废弃的宝丽来底片、电影胶片、磁带、X 光片、软盘… … N i c k G e n t r y 坚持以记忆的方式呈现它们。他用丙烯酸颜料和油绘制出形形色色的人像, 通常是肩部以上的形象, 记忆的碎片有时候构成他们的头部, 有时是眼睛, 更多时候如同血液一样在人像身体的各个部位流动。这些废弃的物品由征集而来, N i c k G e n t r y 试着用它们还原出主人的生活记忆, 通过这些记忆给观看者打造一把通向过去的钥匙。
“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建组两年多以来,有六千多位“ 流浪艺术家” 从互联网各个角落奔袭而来。他们大多是年轻人,带着自己从废楼、拆迁处等各个角落捡来的“ 垃圾”, 在小组这个“ 广场” 晾晒。他们自豪地称:“ 终于找到组织了。”
如何打败“海废怪物”
垃圾是人类生活的见证者之一, 大家对它们有创作热情并不奇怪, 一旦回过头认真研究垃圾, 说不定真的会满含热泪地说一句: 终究是错扔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的垃圾产出量呈爆发式增长。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陆地还是海洋,垃圾成为一道难过的“坎”。最糟糕的是,海洋垃圾污染正在加速恶化。有专家预计, 从2 0 1 5 年至2 0 2 5 年,海洋塑料垃圾将翻三倍。《科学》杂志有论文指出,如果以现在每年约有8 0 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速度计算,2 0 5 0 年海洋中塑料的重量将超过所有鱼类的重量。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海洋污染的现状, 唤醒大众的海洋保护意识, 台湾环保协会R E -T H I N K 团队选择了从轻松有趣、创意力十足的角度去重新解读海洋垃圾, 推出了一本限量发行、只送不卖的书——《海废图鉴》。
R E - T H I N K 创办人黄之扬从小就参加净滩行动, 他是做视觉设计的,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他在团队的粉丝专页上用前卫、可爱的漫画来包装净滩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海废图鉴》就是他们的一种尝试。
这是一本海洋废弃物百科书, 介绍了1 0 1种从净滩活动中捡到的常见废弃物。从黄色小鸭、都教授饮料杯到怀旧的古董手机, 每一件海废都被仔细地标好了材质类别、生命值和出没地区。《海废图鉴》详细讲述了这些“海废怪物”的故事, 从什么路径来到海滩上、塑胶逐渐碎裂后对环境与生态带来的危害等说明。
与书对应,团队还推出了线上的“海废图鉴”网站, 它不单单记录净滩活动收集到的海废图片和数据,还增加了互动体验、游戏版块等部分,让人们对海废的认知从单薄变得更加立体。
打开“海废图鉴”网站,托马斯的小火车,现在几乎见不到的录音带, 或是看上去相当有年份、0 0 后不曾见过的可口可乐瓶, 人们似乎从海边打捞起了一部分人类社会进化史。当年流行过什么,通通一览无余。网站俏皮的设计,令人心情明亮的配色, 详细又亲切的“ 产品介绍”,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专门介绍垃圾的网站。
团队还设计了“ 海废大挑战” 游戏, 让人们将已经被海水浸坏的垃圾与正确的名称对应上。这个游戏一共有三大关卡,操作十分简单,吸引力十足。当图片出现时, 点击右边的选项进行回答, 答对后选项会依次被消除, 直到所有选项都被消除后, 游戏结束, 用户便会获得一个荣誉称号。
垃圾介绍有必要这么可爱吗? 黄之扬希望将环保知识趣味化, 达到科普的目的, 鼓励人们走上海滩清理垃圾, 同时也学会如何保护海洋。毕竟当垃圾到达海滩时,海洋已经受伤了。
很多年轻人正是因为这个网站的吸引, 加入了净滩捡拾垃圾的行动中, 并且自觉减少海洋垃圾的丢弃。网友敏宝深有体会,她说:“目前,《海废图鉴》已更新至2 . 0 版本, 令人担心的是口罩、P L A 咖啡杯这些正出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也同样出现在大海里。当下的我们正在为后来的‘寻宝者’留下怎样的《海废图鉴》, 已经变成一个值得探讨和深究的问题。”
无论是豆瓣的“ 捡垃圾即是艺术” 小组,还是《海废图鉴》,对于废品的珍视和再创造,更像是在从商业社会的手中抢回对于物品的定义权, 与此同时, 也是在捡回我们对于物品的感受力。(刘杰摘自《深圳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