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海洋城市思考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建设,新型海洋城市,思考
  • 发布时间:2022-12-23 13:47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人类生存和发展始终是和海洋连在一起。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海洋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全局性战略地位。“战略地位”决定了几乎是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大土地”治理观念指导下,越来越多地向蓝色(海洋)国土、地下空间、太空等拓展人类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海洋是连通世界的纽带,是港湾的母体,港湾依傍海湾地理空间、发展形成湾区经济,成为不同行政治理空间的城市圈群合作发展的高端性空间布局新形态。资料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湾区经济是全球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增长极,全球经济总量的60%是由港口海湾及其关联腹地贡献的。

  科学实施发展海洋经济

  近期,笔者在对上海、天津、深圳、青岛四市进行深入实证研究的同时,又对大连、秦皇岛、黄骅、烟台、威海、日照、连云港、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珠海、汕头、湛江、北海及海口、三亚17个临海城市发展海洋经济比较优势进行了案例性研究。实证研究成果显示,创造创新新型海洋城市发展新形态新模式,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全球化决定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所必然形成的不可逆转的战略指向。

  科学实施发展海洋经济,全方位建设新型海洋城市,创造发展新形态、创新运行新模式,是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本发展样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内容。新型海洋城市要以“示范与未来性”为鲜明标志,锻铸“鼎立潮头逐大波”的新气魄;在与世界共同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精准锚定全方位实施海洋经济形成的新空间,把以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经济圈等为代表的不同规模的“湾区经济新布局”建设,提升到更强的发展新高度,充分显现科学实施海洋经济的新气象。

  在继续推进构建与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中国东部地带临海城市普遍进入建设新型海洋城市的历史新阶段。“新阶段”主要指:一是精准实施海洋经济国家战略,突出锚定以南方深圳、北方青岛两个城市,全方位率先建成显现“示范与未来型”特质形象的中国式现代化、富有强大活力的新型海洋城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分别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港口型主体功能区等进入发展新快车道。二是加快推进临海城市建设新型海洋城市既要重视大城市,亦要关注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域小城市,开创大中小城市并举推进建设新型海洋城市的空间生产力布局新局面,不断形成建设发展的新气象。

  所有临海城市要充分提升传统功能和培育壮大新动能,充分凸显新型海洋城市长期实施发展海洋经济国家战略,持久创造发展新形态、创新运行新模式,把新型海洋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到更强的、发展新高度的新气象。

  不断强化“筑港力”

  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揭示,新型海洋城市只有通过不断提高“筑港力”水平,才能在与陆港、空港和江(河)港、湖港等实现一体化合力操作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枢纽性海洋型大港口的比较优势。

  建设新型海洋城市的多案例证明,夯牢发展海洋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首先是指向“筑港”,通过建成一流水平海港,把不同属性、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港口形态组合成密为一体、四通八达的立体型海陆空“港路网”,形成不可替代的新港口新时空场景式“筑港力”,使之成为建设新型海洋城市的第一要素。面向未来,把握好以“筑港”作为第一要素的核心元素、推动建设新型海洋城市拥有越来越强大的“港路网枢纽力”,要特别关注建设多种类高效性枢纽型“港路”功能区,使之成为承载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主体空间。进而通过“第一主体空间”,使新型海洋城市不断生发“筑港”推动形成的“港路网枢纽力溢流效应”,用“溢流效应”助推城市对外贸易的发展。

  据统计,2021年中国大陆对外贸易10强城市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序为:上海(40610亿元)、深圳(35436亿元) 、北京( 3 0 4 0 0 亿元) 、苏州(25332亿元)、东莞(15247亿元) 、宁波( 1 1 9 2 6 亿元) 、广州(10826亿元)、厦门(8877亿元)、天津(8567亿元)、青岛(84 9 8亿元)。前10强中,除北京外,都是临海城市,且具有越来越强的“筑港力”和“港路网枢纽力溢流效应”。

  案例显示,“港路网枢纽力溢流效应”的强弱,决定了通过不断提高“筑港力”水平,在单体城市建立临港功能区的同时,建设以港口城市集群为主体空间的省域“大港口型主体功能区”。山东以位处“半岛城市群”七个市的沿海港口为空间,组建现代商品经济联合体式的“山东港口集团”。其在与山东自贸区相联、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相通、与辐射力达到的空间相依中,不断集聚发展新能量,形成省域“大港口型主体功能区”。再通过充分张扬青岛港拥有的以比较优势为支撑的“首位度力”,不断放大建立自贸区临港片区固化成的带动力。

  资料显示,2021年山东海港港口集群吞吐量突破15亿吨,位居全球第一港口集群,集装箱突破3400万标箱、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青岛港吞吐量、集装箱量分别列世界港口的第4位、第7位,日照港位居全球十大港口第9位。山东港口集团以营业收入839.8亿元,首次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显现拉动“大港口型主体功能区”整体优质联合新发展的新气象,成为范例型的齐鲁样板。

  建设新型海洋城市主要聚焦点

  聚焦点一,建设新型海洋城市要聚焦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创新新型海洋城市发展新形态新模式、与世界共同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以“示范与未来性”为鲜明标志,精准锚定全方位科学实施海洋经济重大战略形成的新空间,抓住发展新机遇,把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经济圈等为代表的不同规模的“湾区”建设提升到更强发展水平。

  案例显示,科学实施发展海洋经济国家战略,临海区域与城市会继续生发海洋经济越来越强大的新动能,激发沿海经济轴带以辽冀津三省市港口联动机制、山东省域建立大港口型主体功能区、海南全域发展海洋经济、北部湾海洋经济区、杭州湾市域发展新形态等湾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形成区域一体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新态势。

  科学实施发展海洋经济国家战略,推进大湾区发展空间新形态建设,要高度重视建设省域及多模式的“小”湾区经济发展空间新形态。如跨鲁苏省域的青岛、日照、连云港三市,联合打造“青连半圈经济带”,合力建设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中国东部“一体型桥头堡群”,形成利益共享的小湾区经济发展空间新形态。城市应当随着国家发展湾区经济伟大实践的步伐,形成“小”湾区空间布局特色新形态。以山东威海市为例,沿荣城湾、靖海湾、乳山口湾等数10个大小海湾展开,是中国一座完全依托“海湾”发展起来的城市,未来如能实现海湾+岸滩+海岛+陆地“四位一体”的一体化连接,打造“小”湾区空间布局形态,形成“拥湾发展”经济结构,建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海洋经济”特色功能区,则会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省域“湾区经济”新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成为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加快推进多形态湾区经济发展的新范例。

  聚焦点二,建设新型海洋城市要聚焦以打造海洋人才城、海洋科技城、海洋产业城为主体的“海洋三城”,构建“三城”硬核性新业态、新形态、新模式一体化运行新体系。

  案例显示,青岛是公认的中国最早形成海洋人才城、海洋科技城、海洋产业城“三城”合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城市。2014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青岛西海岸新区”,把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定位在青岛市的西海岸,使之显现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五区一体”的新布局。实践证明,建设新型海洋城市需要长期坚持“三城”合力发展,通过多模式“海洋性慧谷”建设,形成完整的新业态、新形态、新模式一体化运行新体系。

  聚焦点三, 建设新型海洋城市要聚焦以“港路网枢纽力为永不枯竭的溢流源泉”,使之持久保持强大活力。要在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进程中,突出打造以创新链为主导的海洋经济全产业链。要通过建立全链型现代商品经济联合体,不断突出联合体补链固链强链功能;要通过提高多维度配置生产力水平,不断创新创造与之相连的城市新业态新形态新模式;要通过提高在更高层次发展城市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创新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新路径。

  案例显示,在打造海洋经济全产业链的进程中,具备客观条件的城市,要充分利用海洋国土空间,建设海陆空一体的航空航天基地。

  聚焦点四,建设新型海洋城市要聚焦推进符合示范与未来性的“新型”场景化。场景化是新型海洋城市新布局的“魂”,城市特别要从根本上改变临海城区的海洋性场景与其行政管辖的陆域建制市、区“脱节”的问题;要在城市全域特质性场景化的过程中,把多种海洋性场景有机植入陆域腹地,形成全域“海”形象的特有场景、特有美景、特有赞誉、特有光彩,实现流光溢彩的新型海洋城市场景化。

  聚焦点五,建设新型海洋城市要聚焦现代化标准体系建设。如青岛市制定操作的“海洋及相关产业综合标准体系框架(试行版)”,为建设新型海洋城市、强力发展海洋经济新业态新形态新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现代化标准体系有利于充分释放“示范与未来性”新型海洋城市的新动能;促使不断生发新活力;迈出合力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新步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