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山村走出来的大工匠

  文|姜晓凤

  20多年来,张兴勇的从业足迹遍布北京、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他扎根建筑施工一线,勤学苦钻,对钢筋的下料、绑扎、焊接等各道工序烂熟于心,练就了炉火纯青的钢筋加工技术,从小小“打工仔”蜕变成优秀技术工人,获奖无数。

  16岁少年踏上打工路

  张兴勇是四川东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钢筋工工长、高级技师。20世纪90年代,打工潮兴起,为了“填饱肚子、给家里盖房子”,张兴勇放弃了学业,跟着村里人到工地打工。那一年,他16岁。他盘算着,学习技术才是硬道理。听说捆扎钢筋工资高,张兴勇便有了目标。

  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工地上,包工头见张兴勇年轻好学,手脚勤快,便交给他不少活,还把施工图纸给他看。张兴勇很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学习起来。“一个优秀的钢筋工,必须要能看懂图纸,知道设计者表达的意思,才能又好又快又准确地完成任务。”在学习中,张兴勇深谙其理,识图便是他系统学习的第一步。

  钢筋混凝土结构图例符号、常规钢筋混凝土构建的钢筋结构施工图,除了这些,张兴勇还购买了许多建筑类的专业书籍,学习了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常用钢筋的品种、性能、规格、型号以及钢筋的验收与保管,常用钢筋加工的机具使用和保养等一系列的内容。

  工作时进行实操,业余时间便一心学习理论知识。经过虚心请教和自学,渐渐地,张兴勇的技术越发成熟,终于有了自己固定的工种。

  除锈、调直、连接、切断、成型、安装,看着钢筋在自己手中“飞舞”,看着一道道工序逐渐完成,想象着一幢幢高楼大厦在自己手下拔地而起……第一次上手操作时的激动和兴奋,张兴勇至今难忘。

  打工仔变高级钢筋工

  2005年,张兴勇开始担任钢筋班班长。对他来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那一刻起,他深知,自己不仅要为自己负责,更要为整个钢筋班负责。

  钢筋加工包含捆扎、焊接等工序,看起来是只需反复操作的简单工作,但其作为混凝土结构物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决定着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张兴勇带头将每一个步骤尽可能地做到完美。对于那些新手、生手,他手把手教学。空闲时,他还会组织大家一起探讨钢筋加工的手法、技巧,以更快更好地提高大家的水平,保证钢筋班经手的每一个工程都实现“零失误”。

  从2014年开始,张兴勇带着在外积累的钢筋工工作经验回到家乡内江,成为四川东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钢筋工工长、高级技师。

  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在内江,精益求精的张兴勇加工的钢筋构件尺寸精准,绑扎焊接到位,细节完美。他技术过硬,捆扎的钢筋基本都是“免检产品”。他参与项目的钢筋工程还经常被其他项目部组织集体参观学习。也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多次推荐他参加钢筋工技能大赛。张兴勇带着炉火纯青的技术走上赛场,赢了一场又一场。

  20多年来,张兴勇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在各地修建过房屋、电站、水厂、桥梁、道路等。他始终扎根在建筑施工一线,凭借不懈努力练就了一手精湛的钢筋加工技术。辗转之间,一个初出茅庐的工地小工变成了高级钢筋工。

  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荣誉纷至沓来,张兴勇并未沾沾自喜。他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付出。

  张兴勇长期在外务工,照顾两个儿子以及家中其他一切大小事务的担子全部压在了妻子身上。妻子的信任和关爱,给了他安心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早些年,工地的生活环境特别差,睡的是大通铺,洗澡没有热水,厕所是露天的,宿舍仅有一个昏暗的小灯泡,更别提空调、电扇了。想家时,大家互诉衷肠,相互安慰。困难时,大家你帮我助,相互支撑。对工友,他毫不保留,把工友当兄弟,和睦相处,并将自己所学向工友倾囊相授。“一人行不算行,团队行那才叫行!”这是张兴勇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张兴勇带的10余名组员,都从钢筋班里的“小白”变成了“好手”,人人会识图,人人都是技术骨干。在张兴勇眼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与时俱进地学好、用好技术。

  “我还要继续钻研建筑行业的技术规范,提升技能,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为公司培养更多技能人才,不辜负荣誉,不辜负家乡人民的厚望,为家乡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张兴勇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