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发展出硬招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南京,都市圈,发展
  • 发布时间:2023-06-21 19:12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 编辑顾佳贇

  南京、淮安两市把共建宁淮智能创造产业园区作为深化都市圈建设的先导板块,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同城化制度创新。

  5月16日,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内投资5亿元的精控新能源生产线启动投产,机器人一期厂房全部完工并交付企业。

  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位于江苏淮安盱眙县东南部的朱雀湖边,这里是省会南京协同苏北地市的“第一站”,也是淮安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桥头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发展中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设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是江苏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的一项重要举措。

  “南京都市圈谋发展,宁淮合作是关键,核心就在产业园。”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产业园作为宁淮两市集聚资源、创新机制、深化合作共同打造的新型现代园区,将打造园区‘创新资源+平台机构+种子基金’市场化的开放创新生态。目前,园区已引入25个产业项目。”

  区位优势

  2023年春节刚过,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张峥嵘已忙碌在园区招商工作一线。“近期一家机器人企业,从第一次考察,到负责人把整个团队带过来,再到签约,一共只用了3个工作日。”张峥嵘说,优质企业的快速落户,让大家对园区发展充满信心。

  2001年起,按照江苏省振兴苏北、“五方挂钩”(省级机关、高等院校、大型国企和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与苏北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挂钩帮扶)的部署要求,南京与淮安开展全面“挂钩”;2005年,淮安加入南京都市圈;2017年,《宁淮挂钩深度合作规划(2017-2030年)》得到省发改委批复; 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同月,以建成南京都市圈高能级产业合作发展平台为目标的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总体方案获批。

  G25高速、G205国道以及在建的G235国道串联园区与南京,15分钟车程到南京北边界,35分钟到江北新区,60分钟直达南京主城区。产业园依托区位优势,全面对接江北新区“双创”政策。

  张巍介绍,南京与淮安地理相近,文化相融。南京具有资金、人才和科研优势,产业实力雄厚,且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而一衣带水的苏北城市淮安急需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如何实现双方利益共享,产业园正在为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探路。

  2023年1月15日,南京至淮安城际铁路在淮安市漕运镇开钻第一桩。宁淮城际江苏段进入实质性开工,为“轨道上的江苏”建设再加码。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建成后,南京、淮安两地将实现1小时直达。

  在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看来,“1小时高铁圈”将进一步拉近淮安与南京距离,为南京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产业生态

  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一期,江苏岚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岚江科技”)已经入驻。踏入宽敞明亮的厂房,几十台果园多功能机器人陈列其中。“机器人集除草、植保和运输功能‘三位一体’,能解决宜机化果园‘请工难、用工贵、效率低、效果差’的难题,已在20多个省市做了试验推广,广受好评。”岚江科技产品总监徐鑫介绍。

  “真没想到厂房造得这么快,与园区约定的是2023年6月交付厂房,实际上在2月就完成了交付。岚江科技加大手笔,总投资2亿元,预计2023年实现产值4亿元。”徐鑫说。

  在园区内,像岚江科技一样的机器人企业还包括众仓机器人(南京)有限公司、上海海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尚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其产品包括智能仓储机器人、智能叉车、安防机器人、六轴机器人……

  产业园为何认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先进制造两大赛道?

  张巍分析:“因为我们看重赛道内企业的高成长性,也留意到了越来越多的相关资本投入。当前硬件与软件技术的飞速进步,给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先进制造类型的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无论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存在巨大成长空间。园区相信在这两大产业中将诞生数个百亿级公司,所以在产业规划上予以侧重。”

  “园区拥有区位交通和空间资源等优势,企业落户园区意味着进入长三角枢纽交通要道,业务半径将进一步拉长;集中连片的工业用地和前瞻性预留的弹性空间,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并横向形成集聚效应。”张巍说。

  数据中心建设运营商超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在2022年入驻园区,董事长梁建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主要看中园区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和优越的营商环境。产业生态日渐完善,算力需求日益旺盛,增强了我们在园区投资的信心。”

  根据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围绕实现全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招商”成为园区的招商路径。“我们强调的产业链分工协作,并非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实现在同一产业链水平的价值链合理分工。”张峥嵘说。

  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宁淮投资发展公司董事长姚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产业链招商方面,园区主要发挥新能源头部企业的黏合度、带动性,招引上下游企业,打通材料、组件、电池包的纵向产业链;主动搭建沟通平台,举办系列专场活动,鼓励入园企业开展对话,加强技术交流、产品互补,横向打通机器人产业链。

  园区借助资本力量,组合利用多重金融手段,以基金投资和政策扶持等方式吸引龙头企业来园区投资。“产业园的一大创新探索是将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获得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等长期低息贷款,已获银行授信30亿元,利率不到4个百分点。” 张峥嵘说。

  目前,园区的产业链招商已经初见成效。2022年累计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0个,总投资133亿元,2023年已与多家链上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制度创新

  “企业来不来,看硬件更看软件,软件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园区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越来越多的企业打交道,姚凯深刻体会到,苏南苏北共建的关键是全面推动市场化。“比如优质的企业发展快,往往更需要资金,园区如何提供支持?就看能否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姚凯说,“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产业基金已经挂牌成立,资金规模6亿元,主要投资与产业园布局相关的新能源、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等方向。我们还与金雨茂物等机构探索成立种子基金,为具有成长潜力的初创企业、创业团队提供支持。”

  产业园创新打造“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设立不定级别管委会,成立园区金库,组建投资发展、开发建设、投资建设和产业基金等四大公司,全面开展市场化运作。

  从大环境看,南京都市圈获批两年来,都市圈整体实力、空间效率、同城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和常态化协调协商机制已经基本形成。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为园区制度创新打下良好基础。”产业园规划建设局局长邢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宁淮两市加大联合放权赋能力度,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全力推动营商环境联动优化。坚持把共建园区作为深化都市圈建设的先导板块,加快破解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同城化制度创新。”

  “政府主导方面,市级层面,每年定期召开两市党政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建立两市分管领导、对口部门常态化工作对接机制。探索建立滚动式、菜单式两市干部挂职机制,确保园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断档、可持续;创新利益共享方面,与南京有关开发区、高新园区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并与重点园区成立联合招商工作专班,为园区持续输入项目资源。此外,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26项市级审批权限,园区组建政务服务和代办帮办工作团队,优化审批流程,确保企业不出园区享受服务。”邢凯说。

  “科创飞地”

  在2022年11月17日举行的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推介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提出,要深化“研发在宁、生产在淮”的创新协同模式,支持“就近服务、在地转化”的创新资源布局,促进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向产业转化聚焦,全力推动产业创新双向协作。

  徐鑫对此深有感触,岚江科技的研发中心在南京玄武区徐庄产业园,从那里驱车前往产业园的生产基地仅需1小时,企业研发与生产的对接相当便利。

  南京软件谷科创城B2栋,是多家淮安企业的南京研发中心所在地。江苏宇特光电的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刘宁介绍,研发中心设在南京,有利于招聘科技人才,中心6位研究人员都住在软件谷,上下班十几分钟,很方便。研发中心离淮安总部150公里,半天可来回跑一趟。

  以省会优质的产学研金资源服务淮安企业,在南京建设“科创飞地”成为有效途径。

  产业园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辛晓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园区充分发挥南京科教研发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在中国(南京)软件谷和江北新区研创园打造两处1万平方米的宁淮“科创飞地”,发挥人才招聘、科创资源共享、创新产品展示、企业融资、企业上市、招商引资六大平台功能,为淮安企业和园区打造跨区域创新合作平台。

  “这里是南京师范大学宁淮创新项目施工现场,现已具备开工条件,请指示!”“开工!”

  3月2日,随着一声令下,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建设又上新台阶。园区与南京师范大学深度合作,共建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和宁淮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表示,学校与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合作,重在协同打造智能电气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平台。

  南京都市圈内普通高等院校达到100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持续增加,均为园区创新资源集聚奠定了基础。辛晓飞介绍,园区积极对接南京市科技局、苏青科技集团等专业化机构,通过为园区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定制化、市场化配套服务,将园区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联通市场需求,打通从研发到产业的流通渠道。

  此外,产业园还在不断探索公共服务、人才政策等领域的宁淮共建共享。身在淮安的产业园人才可享受南京的人才政策。“我不是南京人,但可以享受南京积分落户、人才购房等政策。子女上学,园区会优先帮我们协调安排附近的优质教育资源。”梁建华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