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雯:让世界为中国音乐鼓掌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音乐,传统,艺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6-21 19:16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郭敬丹、周琳、吴振东、张梦洁、孙丽萍 编辑金明大
作为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生,活跃在一线国际舞台上的刘雯雯,让更多人认识了唢呐,认识了中国传统艺术。
近日,“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惊艳出圈”冲上网络热搜。
网传视频显示,在悉尼歌剧院舞台中央,“唢呐博士”一袭白色礼服裙站在外国交响乐团前,拿着中国最“土”的传统民间乐器唢呐,“一口气”吹奏《百鸟朝凤》华彩段落。苍劲有力、爆发力极强的中国唢呐,变幻出惟妙惟肖、丰富多彩的百鸟之鸣,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屏幕上,一行行弹幕飘过,“听得差点忘记呼吸”“唢呐一响,燃爆全场!”
这位惊艳出圈的“唢呐博士”,是上海音乐学院“90后”青年教师刘雯雯。作为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生,活跃在一线国际舞台上的刘雯雯,让更多人认识了唢呐,认识了中国传统艺术。
成长
刘雯雯成长于一个水到渠成的环境中。
她出生在山东济宁的唢呐世家,父亲是山东小铜唢呐第七代传人,母亲的家族传承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有一手唢呐“咔戏”绝活。三岁起,刘雯雯就拿起唢呐“吹着玩儿”。
然而她对唢呐的感情却并没有与生俱来。刘雯雯坦言,小时候,她一点也不喜欢唢呐,因为这个乐器太响了。小女孩的害羞,让她也排斥登台表演。更何况,有同学会嘲笑她,说她家里是干“红白喜事”的——这让刘雯雯内心几乎崩溃。“原来大家觉得唢呐‘土’,这让我特别受打击。”
可是,刘雯雯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要吹唢呐的。虽然最初,这个天然的使命更像是父母和家庭环境赋予她的一种传承。
成长的道路充满的是并不光鲜、枯燥乏味的坚持。唢呐“大嗓门”,在家练习总有邻居来敲门“抗议”,父母就带着刘雯雯凌晨四五点跑去公园一角练习。刘雯雯还学民族舞,一跳就是十几年,还学过声乐,但她也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将来登台演奏唢呐而铺路,让她有更好的形体、扎实的基本功。
稍微大一点,刘雯雯就跟着父母登台表演。全国各地的剧场里,小小的刘雯雯睡着了听的都是唢呐。
2008年,刘雯雯考上上海音乐学院,跟随“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刘英学习。恩师演奏的唢呐乐曲,让刘雯雯感到惊艳,让她发现了唢呐不一样的美。
进入专业院校学习,是刘雯雯唢呐之路的一大转折。“如果说上大学前学习吹唢呐, 是听从父母的教诲,是家学的使然,那么大学期间的学习,使我真正爱上了唢呐。”
而已经写入自己生命的传承,随时可以被唤醒。
舞台
刘雯雯深知,无论多么精湛的技艺,都需要展示的舞台。她庆幸自己迎来了这个舞台。近年来,“国风正当时”,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亮相世界各地,那段让刘雯雯出圈的演奏,就是在国际舞台上。
读研期间,一次录音的机会让她认识了著名指挥家谭盾,后来也有了谭盾为她新编配的管弦乐队版《百鸟朝凤》。
刘雯雯开始世界巡演了。2017年,刘雯雯跟着谭盾赴澳大利亚演出。不过,到了以后,高规格的舞台、盛大的场面,让刘雯雯“完全没想到”,新闻发布会上,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摄像机、照相机,她甚至有些发懵。
那时,谭盾的一席话,为她注入莫大自信。刘雯雯至今记得那番话:“你穿着漂亮的西式礼服,拿着我们中国最民间的传统乐器。你非常高雅地走上舞台,吹响我们民间音乐《百鸟朝凤》,身后是外国交响乐团给你伴奏。这是多么震撼的一个画面!”
那天的观众为刘雯雯激动不已。外国人惊叹这个自己不熟悉的小小乐器音量可以那么大,而且可以发出那么多的、丰富多彩的鸟叫声;而中国人面对《百鸟朝凤》这样的乡音,产生强大的情感共鸣。
刘雯雯的舞台之路由此大大拓展。她发现,唢呐这件“土得掉渣”的中国民族乐器在与西洋管弦乐团合作对话时毫无障碍,而且深得外国同行和观众的喜爱。“西洋乐团是他们所熟悉的,在这个载体上演奏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是很好的传播。”
对唢呐,刘雯雯的感情更加立体。她也有些小小的感慨:“我手里的唢呐,给我非常强大的能量。回头看看20多年的努力与磨炼,也许就是为了今天,得到那么多观众的认可,让世界为中国音乐鼓掌。”
传承
刘雯雯继续精进着“手艺”,每天保持一定强度的练习。“吹唢呐对嘴周边肌肉群控制能力的要求很高,必须长时间训练,否则这个肌肉群力量会迅速消失。几天不练,可能一首5分钟的曲子都吹不下来了。”直到现在,演出繁多的刘雯雯仍每天坚持吹唢呐6个小时以上,甚至吹出了腹肌。
2020年,在自己的恩师刘英鼓励下,她决定报考博士。这又是个极大的挑战。
有多难?以演奏来说,一项内容是要不间断吹60分钟唢呐,并保持最高演奏品质。
要知道,吹唢呐对肺活量、体力等要求极高,用刘雯雯的话说,吹的时候,“从脚底到头发丝儿都在出汗,毛孔全部打开”。练习多的时候,她一天得吃四顿饭,“吹一会儿就饿了”。
为了拼下这60分钟,连续近两个月,刘雯雯每天吹唢呐13小时,“睁开眼就在吹 一直吹到晚上”。她的房间不让父母进,怕破坏自己专注的状态。
考试时,她按要求吹了五六首不同年代的曲子,完美过关。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度走高。刘雯雯发现唢呐跨界也越来越多,在国潮音乐节里,她看到年轻人把唢呐与摇滚结合、与戏剧结合、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玩得天不怕地不怕,“让人眼前特别亮”。
她还发现,为唢呐写作品的作曲家越来越多。这两年 ,仅刘雯雯首演的唢呐作品就有十几部,刘雯雯为此非常开心。“说明大家都关注到唢呐了,有了期待,那我们就要创造更多期待。”
刘雯雯深知,唢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生长而来,跨界创新,不可脱离传统根基,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她说:“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值得去挖掘。”
攻读博士的同时,刘雯雯也在为本科生上课。这些潜心唢呐的学生,几乎都从小吹了十几年唢呐,感情很深,对自己要求也高。刘雯雯看到,“他们在一起练习,就探讨技艺,你是怎么吹的,我是怎么吹的,氛围很好”。
这也让刘雯雯对传承有了更多理解:“吹唢呐,并不是我一个人,或者我一家人。我在教学生,一届一届教下去。他们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路,每条路都会带着唢呐去一个地方,传承就这样铺得更广。传统民乐,会一代代活跃在每一个当代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