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初中生数学求知欲的对策探析

  • 来源:教育学文摘
  • 关键字:初中数学,求知欲,应对策略
  • 发布时间:2023-06-27 09:55

  王亚梅

  (四川省犍为第二中学)

  【摘要】数学学科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它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其内容更为复杂抽象,而且知识点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学生要是没有学懂一个知识点,可能会导致后面的知识学不懂。这就使得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畏惧心理,害怕学习数学,对数学没有兴趣,这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学科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它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全面提升学生参与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获取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逐步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初中数学;求知欲;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9-7406 (2023)04-008-02

  求知欲对于初中数学这类抽象课程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针对这一现状,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通过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将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乐趣,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求知基础

  参与学习的兴趣对于初中学生求知欲的培育有着极高的作用。良好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的探索数学知识,并为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提供充足的驱动力。在浓厚兴趣的作用下,学生可以有更强的战胜数学难题的信心以及决心,进而让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数学思维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优化并调整现有的课程教学规划,进而实现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多重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进行授课之前让全部的学生都准备好一份报纸,然后在课程开始之后向学生提问:“一张报纸能否连续对折42次呢?如果可以,一层报纸的厚度记为0.1毫米,其在对折42次之后的厚度为多少呢?”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实践以及思考交流之后,教师需要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告诉学生正确的结果,然后再围绕这一话题开展后续课程知识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极强的参与感。学生在通过自己的能力实践分析之后,可以获得更强的求知欲,进而让数学课程的最终教学效果可以得到显著的增强。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发求知欲

   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求知欲激发而言有很好的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依据实际的课程内容为学生创设专门的教学情境,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可以更加自主、积极的参与到课程知识的探索学习中去。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一元一次方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进行“猜年龄”的活动。教师需要让全部的学生都将自身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6,最后把结果公布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提供的结果告知他们的年龄,然后再由学生判断教师的推断是否准确。学生在完成教师的活动之后会十分好奇教师是如何得到他们的真实年龄,此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让学生可以十分热情的完成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最终让教师可以更加轻松的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也可以让学生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三、挖掘学生源泉,注重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观察力作为学生认识事物以及观察事物的基本能力,其对学生求知欲的培育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一般而言,观察力优良的学生可以通过某一现象或事物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数据,也能够对某一问题建立起更加客观的认知。这一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更高的效率以及准确性,初中数学教师实际开展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时需要充分利用观察力这一特征。例如,教师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相关内容的讲授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种不同类型的典型方程模式,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可以围绕这一内容为学生设置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方程左右两侧的代数式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第二,哪一个方程的左侧可以转化为完全平放式?学生需要带着教师的问题进行分层次、有目标的观察,进而可以让学生观察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最终让学生可以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有更加优良、细致的观察事物的能力。这一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的数学课程或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保持充足的求知欲,进而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

  四、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初中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数学教师需要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把教材中的各类知识结合到学生的生活问题中去,进而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高的探索欲望。例如,教师在进行《角》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可以借助“生活中都有什么地方存在角”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带领学生在课堂中寻找教室内存在的各种类型的角,进而让学生可以将数学与生活有更好的融合。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其次,教师在开展《勾股定理的应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借助动手实践的活动“刘阿姨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边AD和边BC是否垂直于底边AB,只可以借助卷尺工具进行辅助,如何解决问题呢?”,学生在测量完成AD、AB与BD的距离之后,就可以通过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验证。如此一来,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的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能够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实践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进而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学习,最终让初中数学课程的效果可以得到极大的优化。

  结束语:

  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思维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充足的热情,才能够以更加活跃的思维去分析各类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学习能力等,对现有的课程规划进行综合的调整,进而让学生可以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去投入到数学中。

  参考文献

  [1]张俊.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开展分析[J]. 家用电脑世界(电子版), 2021(002):000.

  [2]茹彦新. 试论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J]. 成才之路, 2021, 000(011):114-115.

  [3]徐玉秀. 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欲的策略分析[J]. 新课程(教研版), 2021, 000(002):8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