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微课”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创造,“微课”,创新
  • 发布时间:2023-07-01 16:11

  文/李含梅(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年年末,新冠疫情来袭,我高三,仿佛一切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我怀着未知踏上了新的旅程。担忧、惶恐、突破、创新,这几个词精准概括了我在3年疫情中的成长。我曾有担忧、心怀惶恐,却在思考中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切让我迈开步伐,在困境中创新。

  我读的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对于这样一个实践性强、国际化程度高的专业,很多专业实践、就业实习等活动都依托自由开放的交流环境展开。就一些专业课程而言,其实践考察部分的分值占比,甚至高于理论部分的考察。为了培养我们成为将来可能迈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行列的合格人才,面向留学生的试讲、授课也成为我们专业学习过程中绕不开的一道门槛。我从老师和学长、学姐口中得知,疫情前,这样的活动大多会依托两种形式来进行:一是组织外国留学生来我校,创建一个留学生汉语课堂;二是由本校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外校的留学生汉语课堂,开展线下试讲和授课活动。毫无疑问,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任何一种形式都成为了不可能。

  大二下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一门实践课,名为“专业实践——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课如其名,大部分的课程内容由课堂观察记录、课程试讲等线下实践活动构成。随着疫情再度来袭,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挡在了我们面前,我们的课程试讲该如何展开?

  其实线上“微课”这一概念并不新奇,早在新冠疫情以前,国内外就已经出现了多种线上授课形式。2007年,大卫·怀利在犹他州州立大学开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这是一门开放给全球有兴趣学习的人来参与的研究生课程。2012年和2013年,美国顶尖大学,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一些高等院校,如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始相继提供网络课程,这种授课平台也就成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MOOC课程。只不过,最开始这种形式的创造是为了拆除大学的“围墙”,让世界各地的求知者都能学习各所大学开放的课程。新冠疫情来袭,则在无意中大规模地扩大了这种授课模式的供求。一时间,此前主要用于商务领域的钉钉会议、腾讯会议、ZOOM会议、CLASSIN等平台,也开始被用于解决疫情期间网络授课的需求。

  因此,我们的专业实践课原本的线下试讲,也就自然转移到线上来开展。但老师要求我们做的,并非我们平时上网课的那种实时互动会议形式,而是制作一个10分钟左右的线上试讲微课视频。同样是微课,我们团队的作品如何才能脱颖而出?与其他线上授课形式相比,微课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又或者说它缺乏什么呢?

  我们想到了“互动性”。如果我们能够在传统的微课视频中借助一些新技术,添加一些新形式,让我们的微课在保持原有微课特点的同时,又具有互动性,那么成品就能够具有新颖性。

  我们团队一共有4个人。直至今日,我仍能清晰地记得那天。那是一个温暖的春日午后,校园封闭式管理,我们4个人找宿管阿姨要了一个空房间,一整个下午,我们在一起讨论、写教案、做视频。

  “这种在微课视频里添加互动按钮的形式好像很少见,如果真的能做出来,确实增益不少呢!”W君感叹。

  “但是,很少见也意味着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前人之作。你们有啥想法吗?”M君向来是一个有质疑精神的人,她的疑问不无道理。

  “你们小时候玩过‘橙光游戏’吗?就是一种沉浸式互动游戏。比如你进入一个皇宫的游戏场景,页面上就会跳出类似‘进宫’或者‘绕道走’两个按钮,按下按钮就会出现不同的场景变换,你所扮演的游戏角色也会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Y君是我们团队的智多星,每次都能提出一些新奇想法。

  “对!这种形式在技术上和我们想做的互动微课确实有相似之处呢。”W君再次感叹。

  我突然想到,几个星期前,我看过B站(即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站”)新开发的一种“互动视频”形式,也有不少UP主(即上传视频或音频文件的人)曾用这种形式创作出一些科普类的互动视频,这些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而且,对于我们4个纯文科生而言,写代码、做程序可能不太现实,需要耗费的沉没成本也更多,而B站的互动视频,我们能更快上手,也比较适合我们的受众。

  Y君打开网页试了试,说:“确实可以,在教案内容的基础上,设置一些分叉树,就有可能实现我们的设想。”

  讨论结束的第二天,正好是五一假期的开始,由于上海的疫情状况,整个假期我们都只能在宿舍中度过。但对于我们团队而言,这5天正好给了我们趁热打铁、完善微课的机会。在那5天里,我们写教案、做脚本、拍视频、配字幕、做互动按钮、上传微课,每一天,我们的“行程”都满满当当。

  互动微课的制作,从本质上来讲就像是自导自演的一场3D电影,出于互动性的考虑,在制作时我们还得预想“观众”的反应。在每一个弹出按钮的互动界面中,什么样的内容更能被学生所接受,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大幕拉开,好戏开场。微课制作的大工程,被切分成几个部分,分配到每个队员。除了脚本制作是一起完成的,其余分配到每个人的任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陌生又奇妙的“跨界”。这次“跨界”并不容易,由于微课体量比较大,我们不得不将10分钟的视频切分成几个片段,分别进行录制,并且录音的“小老师”必须对内容足够熟练,才能确保在录制过程中不出现口误。视频初步录制完成后,我们就遇到了一个“致命”问题。由于分镜头脚本是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拍摄的,导致每段视频的声音都不尽相同。但重新录制对于我们来说,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并且疫情期间场地受限,重新录制也难以实现。为了保证优质的观感,团队成员不得不自学了剪辑调音技术,把几台设备放在一起校音,直到每个成员对音质的体验都大致相同。虽然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在调音的过程中,我们对微课内容重新进行了检查,反复校正和修改。

  终于,在五一假期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的微课视频正式“面世”了。

  视频一经发布,就在B站上收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评论和收藏。我们的作品比老师原定的截止日期提早了一个月完成,利用这段时间,我们继续打磨作品,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完善。比如画图、配上中英文及拼音三行字幕等,同时也准备了答辩展示。在作品展示分析课上,我们的互动微课在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大家可以通过扫描视频二维码,沉浸式观看我们的互动微课视频,既具有新颖性,又增添了课堂乐趣。

  2022年下半年,大三的我作为团队组长,和另外一名成员带着我们的互动微课,前往参加华东片区“汉教英雄会”,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得知我们将作为上外首次派出的本科生选手参与这次交流,我们激动万分。

  从8月份起,我们开始着手准备这次的交流会。我们有了更加专业的摄影团队和视频制作团队,帮助我们制作微课视频和教学视频,原有的B站平台也换成了更加专业、适用性更广的EDPUZZLE教育互动平台。除此之外,我们还融合了“翻转课堂”“互动视频”“文化教学”等多种理念,微课作品得到了更为成熟的诠释。在10月份参加交流活动时,我们的作品受到了其他院校团队的赞赏,并荣获“汉教设计达人”的称号。同时,我们作为华东片区院校代表之一,参与了全国性的“汉教英雄会”。

  无论是最初的“互动微课”,还是之后的参赛经历,都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在专业领域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互动微课的获奖,让我第一次尝到了“跨界”的甜头。此后,我在做其他科研项目时,都会尝试将这种“跨界”的理念带入其中。特别是在一些文科类的科研项目中,我们的研究不再只是传统的文本研究。为了考虑项目收效和受众反应,我们也“不得不”创新研究方法和成果呈现方式,比如将文学研究与经济现象研究、跨文化交际等相结合,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再比如设计趣味性的微信互动打卡小程序等,呈现研究成果。

  互动微课的制作,也让我学会在科研过程中走出学术“象牙塔”,更多地从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的研究成果如何才能与大众生活相结合、为普通人所理解,如何才能发挥其社会效益,这些疑问给了我们“不得不”进行创新的理由,在一次次的“跨界”中,汗水和创新的成果同样香甜。

  担忧、惶恐、突破、创新,这是3年疫情中我的成长。若要用一个关键词总结疫情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认为“创新”二字最为恰当。曾有担忧、心怀惶恐,但在每一个“不得不”的境遇之下,我紧紧抓住了“创新”这缕风。

  责任编辑:丁莉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