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文/ 赵声成 指导教师/ 王喆生
双胞胎群体作为一个社会中多见但又并不为人深知的群体,时常会在与人交往中遇到各种问题与误解。这些问题看似不足为人说道,但却在不断影响双胞胎群体中的每个人。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我也深刻体会到从外界传递到我身上的这种特殊的目光,这是作为这一群体必须面对的经历。我们因为天生的相同而不断被提醒,也因为天生的相同而不断被外界放大我们的不同。有时我们遵循外人的评价来强调我们各自的独特,有时反而也会默认我们相似的出身。这种忽远忽近、藕断丝连的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如今我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相似的样貌是构建双胞胎最底层的符号
如果抛去相似的样貌,先从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与穿着打扮去看,我们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因此很难被定义为双胞胎。而如果反之,当人们观察时先从相似的样貌出发,我们的一切都会被定义为在双胞胎范畴之下的同与不同,这是无法跳脱出来的视觉先入为主。
一个人如果和另外一个人极其相似,那他们各自的特点一定会被湮没,公众的视角首先会偏向去进行比较,“个人主义”于是便不存在于双胞胎中。
有趣的漏洞
人脸识别是当今社会最普遍且较为高效的身份识别与读取形式。然而,即便是手机上具备深感检测的Face ID 功能,也无法准确识别我和我哥的面容,从而能让我们互相轻松解锁对方的手机。这种结果带来的,则是一种在信息时代,即便是最独一无二的识别方式也会产生的巨大识别差错。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相貌在人类尚且无法立刻分辨的前提下,在面对计算机等个人信息采样设备时,我们是作为同一个人存在的。这是数字时代的合理漏洞。
与生俱来的对比
拍摄过程中,我也向我身边认识的几对双胞胎朋友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在他们的回答中,我同样看到了我曾经历的许多“被对比”的体验。身边的人经常将他们放置在一起比较,同时忽视个人的独立性与价值,偏向对二人的相似性感兴趣。这些关于双胞胎“同质性”的审视正是我们普遍正在经历的,然而这些在我们自身看来很“不尊重”的行为,却往往被大众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甚至把这种审视当作一种属于我们的幸事来附加于我们身上。这对本就不想成为关注焦点的双胞胎群体来说,更是一种不合理的对待方式。
完全独立,却又形影不离
“同龄的父母”,是我哥对于我们关系的一种简要比喻。同龄意味着从小到大无时无刻的陪伴,父母又代表在亲密关系中无可比拟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特殊的家庭关系,我们虽然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却有着极为同步的生活节奏和日常轨迹。
在我看来双胞胎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群体。从内在出发,自身渴求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主张的平均主义之间的拉扯贯穿我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从外部出发,外界视角不断的审视对比又令我们深陷“被观看”和“异化”的困境中,不由分说。对于我们而言,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往往被忽视,也很少有摄影师利用图片来传达我们的声音。本次作品的创作虽只是冰山一角,但作为双胞胎的一员,我仍想尽力去为这一群体发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