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文/ 王小骥
人文街拍的意义何在?
如果说街头摄影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击者,那么人文街拍所承载的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本身。从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罗伯特· 杜瓦诺(RobertDoisneau)、薇薇安· 迈尔(Vivian Maier)、盖瑞· 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 到何藩、森山大道(DaidoMoriyama)……优秀的街拍摄影师在拍摄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生活状态的关注。
丰富多样的人文街拍作品堆叠起来,就构成了一段生动鲜活的历史。阅读这些照片,后来人不需要别人的解读,就能体验过去的某个时代、对话当时的某个人,甚至是感受那时某一瞬间的情绪,这是一种与旧时光的直面交流,是对历史的沉浸式体验。
人文街拍如何拍?
刚接触人文街拍时,我很喜欢“决定性瞬间”,认为好的街拍作品一定要巧妙,因此,大量学习前辈名家的用光、构图、表现手法等技术技巧。随着时间的推进,在模仿之余,我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拍,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拍。当我发现自己更关注于生命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时,我的街拍作品就逐步走出了简单的模仿之路,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我觉得人文街拍最首要的前提是“产生共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短暂的,每一天甚至每一秒的生活体验和情感都极其珍贵——也许是一次疲惫后的放空,也许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欢快,也许是对情人的会心一笑……它们有些会被铭记,有些会被淡忘。而一张好的人文街拍作品会唤醒这样的记忆,会在一瞬间让人们从被捕捉到的镜头里感受到久违的那种情感,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
人文街拍本质上就是记录生活。记录自己的,也记录别人的。在街头,我喜欢做一个默默的旁观者。一个喜欢感悟生活的人不需要去发现画面,因为当你拥有了足够强大的观察力之后,好的画面会主动选择你、提示你。这不是玄学,而是一种长期训练带来的直觉。每天都观察身边的细节——天气、色彩、人,甚至是味道,周围的一切都需要去留意。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是触动你的瞬间,这时候,拍就好了。
当然,人文街拍不能忽视被拍摄者的情绪。往往,我会先拍,然后走过去与对方交流,征求对方的意见,最终保留或是当场删掉拍摄的照片。这是最基本的尊重,不可忽视。
人文街拍用什么拍?
在我看来,人文街拍应该只有一种拍摄方式——抓拍。所以我会选择方便和不会影响被拍摄对象的设备——比如:一台擅长直出高饱和度、高对比度黑白影像的卡片机,可以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一台搭载135mm 镜头的微单相机,更容易捕捉到人物的姿态和微表情;或者一款称手、影像功能强大的手机。毕竟相较于相机,手机的“镜头侵略性”会弱很多。
何为“称手”?手机的工业设计不是为摄影而生——手机多为竖屏应用,摄影则多为横屏取景;手机追求超薄的触感,摄影需要稳定的手持感;手机追求触控操作,摄影需要便捷的实体按键……虽然这二者之间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但可以通过专门的手机附件来实现“兼而有之”的平衡,就像小米13 Ultra 及其专业摄影套装,已成为我街拍的标配,在享受手机轻便小巧的同时,又不失专业影像设备的操作手感。
何为“强大”?像素高、感光元件大、光圈大、焦段全、画质好、操控好,是对一台好相机的最基本要求,对强调影像功能的手机也是如此。前四点是硬性指标,是能够直观分辨的。5000 万像素、1 英寸可变光圈主摄、最大F1.8 光圈、12mm/23mm/75mm/120mm 光学全焦段四摄,这几点已经让小米13 Ultra 跻身手机摄影第一军团之列。
但仅有这些“硬本领”对于我来讲,还是不够的。画质和操控对于人文街拍更为重要。“好”与“高”“大”“全”相比,更倾向于主观判断,不易量化,但并不妨碍小米为此进行的努力——与徕卡联合开发的新一代Summicron 镜头、搭载徕卡专业街拍模式、融合徕卡色彩美学……在我看来,小米13 Ultra 用镜头快速定格生活的真实面貌,还原生活的丰富色彩,让街头摄影散发出独特的视觉魅力,这就是“强大”。
最后,还有一点想和大家分享。街头摄影作为一种影像文化,随着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虽然,街头摄影也是一种“私人纪实摄影”,但我总觉得不应该去窥伺他人的难堪,而应该记录平常生活中的“温暖”与“美好”。就像罗伯特·杜瓦诺所说的那样:“我不是就生活而拍生活,而是拍我希望的生活。”
与君共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