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你会留在哪里?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毕业,发展,历史
  • 发布时间:2023-07-27 21:12

  文 本刊记者 封满楼

  又到一年毕业季。今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山东高校毕业生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人,达81.3万人,同比增加1.8万人;驻青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13.7万人,同为历史最高。

  “毕业之后去哪里发展”不仅成为摆在毕业生面前的选择题,也成为各个城市“抢才留才”的必答题。

  政策拿出“城”意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近日推出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53.64%应届生表示最理想的工作城市是新一线城市,其次是一线城市(占比24.24%)。新一线城市近几年迅速崛起,出台了各种优厚的招才引智政策。生活成本较低而品质较高,渐成气候的产业集群,使得新一线城市成为应届生青睐的潜力股。

  因此,在高校毕业生们忙着四处投简历找工作的同时,全国各地也出台各种政策,拿出满满“城”意,为留住毕业生、吸引毕业生想“绝招”出“奇招”。

  打出资金牌。成都市鼓励高校大学生来蓉留蓉发展,支持海内外高校毕业生在成都灵活缴存住房公积金,享受缴存补贴等待遇保障。对新引进的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所在区(市)县可结合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给予每人不低于3万元的生活补贴。

  青岛市对来青岛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按照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1200元、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800元、本科毕业生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最长36个月的住房补贴;对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唯一商品住宅的研究生,按照博士研究生每人15万元,硕士研究生每人10万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安家费。

  打出服务牌。福州市承诺毕业三年内(含毕业年度)有意在福州求职、创业和实习、见习的全日制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均可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的免费住宿。为争取毕业生离校不离市,重庆市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大型双选活动,聚焦重点产业及产业链相关用人单位,挖掘岗位资源,搭建供需平台,确保离校不断线、服务不断档。

  打出感情牌。武汉市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年龄不满45周岁(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的高校毕业生凭毕业证书在市内落户,其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迁落户。合肥市提出既要对人才的“关键小事”上心,也要为人才的“终身大事”操心,谋划“牵红线、搭鹊桥”新载体,让毕业生为爱“皖”留“合”。

  今年春节前夕,青岛市人社部门就发布了《致青岛籍学子的一封信》,传递着岛城的求贤若渴:“亲爱的同学们,身份证前四位‘3702’将命运统一编码,注定你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对家乡青岛这座天生山魂海韵的城市魂牵梦绕;注定你们学业有成之时,青雁归巢共话桑梓的意愿愈加强烈。在此,我们诚挚邀请你们回到青岛,以奋斗书写青春,与家乡共谱华章!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就业创业‘青岛菜单’……”

  无论打什么牌,都要拿出“城”意、打出品牌,而不是仅仅是发发钱、抄抄其他城市的做法。

  苏州的留才“城”意十足。为给有短期过渡需求的青年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苏州全市已建设“苏青驿”人才驿站104家,提供人才客房2562间,床位4761个、公共活动面积2万余平方米,累计服务来苏青年1579人,提供免费住宿4633晚。并形成了建设“苏创湾”“苏易居”“苏青驿”等系列人才品牌矩阵。

  政企校多侧发力

  杭州为什么获得大学生青睐,大多数年轻人的回答是“产业发展活力”。

  众多周知,杭州在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成绩突出,杭州有13个区县(市),遍布着大大小小的企业,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就达到10222家。毕业生去得最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成为吸引年轻人入杭的杀手锏。

  真金白银是吸引力,产才融合才是聚合力。

  武汉为毕业生筹集的10万个岗位中明确了范围——围绕“光芯屏端网”、网络安全、数字创意、人工智能等领域。合肥花费500万元培养500名高校毕业生,培训方向立足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暨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发展需求;长沙的中南大学被誉为新能源赛道的“黄埔军校”,国内多家A股新能源领域企业的董事长,均出自于中南大学……

  青岛在产才融合力度方面走在同类城市前列。早在2020年就出台了《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建立“项目+人才”引进机制。2023年年初,青岛市“青聚英才”正是围绕重点产业链精准开展需求摸排工作,累计摸排发布岗位8.4万个,瞄准青岛籍学子在青、实习需求旺盛的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了19场“青雁归巢”三进活动,创新举办“别样青岛·遇见你”大学生研学实践青游记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创新园区,零距离体验青岛市产业发展活力和风土人情魅力,达成就业意向3400余人。

  此外,青岛市人社部门围绕在青高校、省内重点高校和国内“双一流”高校三个圈层,密集举办“青岛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动,累计组织近千家(次)企业组织招聘111场,初步形成了“百校千企”的毕业生招引工作矩阵。

  产才融合的源头是高校培养。青岛市教育部门持续发力,出台《青岛市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围绕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面向在青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重点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群),推动与青岛辖区内500家以上企业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保障在青高校每年50000名以上优秀毕业生留青就业发展。

  政企校多联动发力护航产才融合。青岛鼓励头部企业面向社会培养“急需紧缺”专业实用人才、驻青高校增设“急需紧缺”专业、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应用型硕博研究生,对成效突出的,可给予最高300万元奖补。目前,已促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等驻青高校与海信集团、歌尔微电子等头部企业建立24个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真正实现根据产业和市场需求培育人才,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新模式。

  2023年前4月,青岛已引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3.1万人,同比增长6%,其中硕博毕业生2000余人。

  打造更好的家园

  总结来看,城市在留住高校毕业生方面主要集中在资金、服务和感情等方面,这些仅是抢才的手段,留才的关键是城市和人才的全方位契合度。

  上述《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在选择城市时,应届毕业生最优先考虑的前四要素是:“工作机会”“房价及生活成本”“教育、医疗等资源”“落户政策及对外地人的友好程度”。

  成都为何越来越受Z世代欢迎,成为网红城市之首?智联招聘一份调查显示,受Z世代欢迎的新一线城市有三大显著特征:它们既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提供充分的职业机遇;也有咖啡馆、书店、剧本杀、酒吧这样的文化娱乐空间,足够好玩、有趣;另外,这些城市的购房压力比较友好,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体面的收入。正源于此,成都力压众多网红城市夺得总分第一名,稳坐年轻人最向往的城市首位。

  当然,新时代新一线城市的魅力体现在很多维度。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前不久发布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从围绕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来评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2023年这份榜单里的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青岛、昆明、宁波、合肥。

  无论从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还是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来看,青岛均排名15-17位,仅高于宁波、昆明、合肥等几个城市。其中青岛生活方式多样性排名为15名,略靠前,体现在出门新鲜度指数、消费多样性指数和休闲丰富度指数等方面的综合微弱优势。

  择一城而居,是年轻人的自由;留人才之心,是城市的态度。归根结底,只有建设更好的家园,才能留住更多的人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