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国正迈向共同富裕
- 来源:当代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战,中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9-02 14:42
【英国】卡洛斯·马丁内斯/英国作家、政治评论员、“社会主义中国之友”网站联合编辑
近代以来,中国曾长期遭受战乱和饥荒困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营养不良、文盲率高、科技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在2014年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时,中国仍有近90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如今这一数字已变成零。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宣布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一个国家成功消除绝对贫困,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话说,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减贫成就”。
中国摆脱绝对贫困意味着什么?最简单的对比就是国际贫困线的定义为个人日收入是否高于世界银行规定的1.9美元,而根据中国政府的定义,只有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才算是脱离了绝对贫困。“两不愁”是指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是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摆脱绝对贫困不是简单地保证人们的收入高于国际贫困线,而是要让他们的基本需求总体上得到满足,使他们能够充分获得食品、衣服、住房、清洁用水、现代能源、教育和医疗保障。
中国革命和建设为摆脱贫困奠定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关注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保障中国人民的基本人权,是贯穿中国革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的一条主线。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作出了扶贫的早期尝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忍受着恶劣的生存条件,经常遭受饥荒。长期的外国侵略和军阀统治加剧了封建制度下残酷的不平等,农民不仅要进行农业生产,还要时刻提防被抓壮丁。
土地革命是解决这类贫困问题的起点。柯鲁克夫妇在其著作《十里店(一):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中描绘了1937年中国农村的形势:“村里70%的人生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大部分时间都靠树皮、野菜和稀粥果腹,‘粥稀得可以看见月亮的倒影’。农民看起来都非常贫困,有的人被饿死或者被迫逃难,有的人为了填饱肚子加入军阀的队伍,有的人因未能缴税而入狱,还有的人因还不起债务而失去了仅存的财产。”虽然土地革命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实质都是摧毁封建制度,将地主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并将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债务一笔勾销。在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改革,使全村人都能共享土地和劳动果实,村集体首次建立起公共医疗和教育机构。埃德加·斯诺观察到,中国苏区红军文化水平在三四年内的提升幅度比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其他农村地区人口文化水平的提升幅度大得多。
美国人韩丁(William Hinton)在《翻身》一书中认为,土地改革对农村贫困人口有很大帮助,“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有办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他们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行走在自家的田间,播种自己的种子,憧憬着收获自己的庄稼。最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向任何人上缴粮食,也没有任何债务”。
在随后的数十年里,经过土地改革的农村奠定了中国革命的根基。正如彭德怀所说,“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社会经济发展同武装抗日和反抗国民党统治深入交织。韩丁观察到,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同盟者“动员千百万贫苦农民进行抵抗,这种抵抗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为后来的社会革命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暂停征收土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采取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消除了封建制度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从解放区扩展到全中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中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做大发展“蛋糕”
中国在1978年时还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国家,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使中国摆脱贫穷和落后。尽管当时的分配较之前公平得多,农村的条件也有大幅度改善,但仍有30%的农村人口(约2.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数百万人营养不良。虽然当时中国在工业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不小成绩,但生产力依然很低,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1952—197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仅增长了10%,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又需要农民提供更多粮食,以支撑国家整体发展。
1918年,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写道:“社会主义要求广大群众自觉地在资本主义已经达到的基础上向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迈进。”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仍相对落后。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的近乎全面封锁的政策,使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技术发展相隔绝。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无法接触到这些资本主义的最新成就。
中美关系的改善为中国获取资本,吸引投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开辟了道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0年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由此获得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对农村形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79年,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陈云指出,“中国有9亿多人口,80%是农民。革命已经胜利30年了,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很多地方仍然没有足够的食物,这是一个大问题。”因此,改革进程的起点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中国在实现减贫目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1978—2013年,生活在世界银行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中国人口数量从占总人口的80%下降到9%。1978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印度大致相当,但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达印度的5倍。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都得到极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过去的粮食配给制度被废除,食品种类更加多样;冰箱和洗衣机等消费品从相对稀少到几乎普及;中国人获得清洁水和现代能源的比例也大幅提高。
英国经济学家罗思义认为,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和环境总体状况的最佳指标。1975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是62岁,而当时印度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是49岁,美国是71岁;到2021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超美国,达到78.2岁。婴儿死亡率是另一项重要指标。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每千名活产婴儿死亡37.6人下降到2020年的5.4人,低于美国同期的5.69人。此外,1988—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增长了229%,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倍,远远超过印度的34%。1994年,中国工人工资仅为泰国工人的四分之一,到2008年已比泰国工人高出25%。
过去20多年,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减少不平等现象发生。自2000年以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旨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如放宽种植粮食品种的限制,使农民能够种植利润更高的经济作物;取消农业税;修通农场到市场的道路;加大对食品加工行业的投资,为农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从2009年开始缩小,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自2010年以来也在缩小。1993年上海率先推出的农村“低保”计划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之一。总之,消除贫困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动力,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引入非公有制经济在减少贫困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精准扶贫摆脱绝对贫困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是消除绝对贫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于2014年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系统性扶贫工程。
中国动员了80多万名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摸清12.8万个村、2948万户、8962万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在确定了扶贫对象之后,干部们与每个家庭和社区合作,制定具体方案改善他们的状况。中国政府对绝对贫困的定义不仅仅基于收入水平,还包括“两不愁三保障”。因此,永久消除绝对贫困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地通过向贫困家庭提供现金来解决的单一问题。
为了制定解决贫困问题的具体方案,300多万名干部被派往贫困村,组成了25.5万个驻村小组。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生活1—3年,与贫困农民、地方官员和志愿者一起工作,直到每户家庭脱贫。到2015年,所有的贫困村都有一个驻村小组,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名指定的干部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
精准扶贫方式多样。通过提供相应的资金、培训、设备和市场以及技术的创新使用,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作为扶贫计划的一部分,许多工业已经从沿海城市转移到内陆农村地区,在过去10年中建立了30多万个工业基地。政府推动食品加工、服装制造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国在消除贫困的同时,也在朝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消除城乡对立”的愿景前进。
教育也在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数百万名教师被派往较贫困的中西部地区。2010—2020年的10年间,中国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年增加到10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从每10万人有8930人增加到15467人,几乎翻了一番。通信基础设施的改善使远程教育技术在贫困地区得到广泛应用,2020年98%以上的贫困村能够使用光纤通信和4G技术,高于2017年不到70%的水平。
对于生活在极端偏远地区或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家庭来说,如果不搬到更适宜居住的环境,几乎不可能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近1000万人自愿从偏远地区搬迁到新建的城市社区,这些社区建有学校、医院、托幼机构和文化中心。
中国成功摆脱绝对贫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来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人民提供如此全面和系统的基本人权保障。政府政策有针对性,制度和基础设施完善,千百万干部踊跃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与相对贫困的长期斗争仍在继续。中国正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振兴农村,减少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做大做好,实现公平分配。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这表明,中国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当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包括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管、出台防止儿童沉迷游戏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几项保护“零工经济”劳动者权利的法律法规。
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取得的成功“并非一个句号”,可以期待中国党和政府将不断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深化消除相对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与此同时,过去40年中,在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日趋严峻。美国及其盟友没有追求共同富裕,而是任由大规模贫困发生。这种差距凸显出,中国持续取得的脱贫攻坚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产物。正如邓小平所言,“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