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校科技创新耦合发展探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创新,耦合效应
  • 发布时间:2023-09-22 16:29

  文/吴晶博 浦静 金陵科技学院

  摘要: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主要承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立足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高校创新动力得以激发,科技创新水平实现大幅增长。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共同作用下,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校科技创新之间相互影响。本文以系统耦合理论为基础,讨论高校科技创新的意义及制约因素、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耦合逻辑和耦合路径,以期高校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高质量科技创新。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创新;耦合效应

  引言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我国的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提高到了2022年的第11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1]。本文以系统耦合理论为指导,讨论高校科技创新的意义、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耦合逻辑和耦合路径,以期高校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高质量科技创新。

  1. 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及制约因素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日趋强大的助推器。

  1.1 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科技创新促进学科融合创新。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更新和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可以推动高校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与社会、产业的联系,从而引领高校学科的创新。同时,现代的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要求高校鼓励跨学科的合作,加速孕育新型学术组织,构建更加适应新兴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学科。

  (2)科技创新反哺人才培养创新。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创新人才的质量、结构、数量是全方位全程性的,相对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能力更为重要和关键。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造血”功能、增强内生动力,培育世界级引领性、战略性、旗帜性人才的集中度,才能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3)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创新。高校积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取得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可以通过专利许可、专利授权等技术转移形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实际应用。高校的科研团队可以与企业共同研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案,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加速科技成果在产业链上的转移和应用,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技术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高校科技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或优化现有产品,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服务地方发展。

  1.2 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科研经费使用仍有“梗阻”,“放管服”改革有待进一步落地。科研项目任务书仍要编制绩效支出预算,部分项目验收时财务专家严格按照任务书审计,导致绩效支出比例不能因项目实际开展情况而调整。

  (2)对基础研究及其团队建设关注重视不够,“稳投入”“破壁垒”等仍须持续推进。跨学科高层次科研团队建设进展缓慢。受学科界限、资源有限、评价不充分等诸多限制,高校跨学科研究变成了“跨院系研究”,学科交叉团队建设面临制度性难题。

  (3)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育并举的力度不够。

  (4)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短板,科研评价考核、成果转化等改革举措有待落实,科研绩效考评机制还不健全。据调研了解,多数高校科研业绩考核强调考核对象的个体性、考核周期的一致性、考核标准的统一性,采用团队考核、分期考核、分类考核等办法还未完全实施。另外,科研成果转化制度保障缺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中试实验平台,缺乏成果转化运营的专门团队和专门经费,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先树优等方面没有优先特殊的政策倾斜。

  2. 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校科技创新的耦合逻辑

  耦合效应是指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的现象。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影响下,知识产权保护和高校科技创新这两个系统彼此融合,联合起来产生增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1 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校科技创新宏观层面的耦合

  2.1.1 国家发展需求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高校作为科研机构,致力于开展前沿科研和技术研发。重视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励教师和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创新研究中,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涌现。这些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进而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反之,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特别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专利,能吸引优秀教师和学生加入,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同时,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也能为学校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和地位。

  高校科技创新方面。高校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机构和人才汇聚了大量的研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增加国家总体的创新能力,推动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技术的涌现,为国家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不仅关注经济水平发展,还间接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科研成果可以应用于医疗、环境保护、能源等领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面对新要求新形势,高校更需要坚持“战略导向、价值取向、问题导向”,把党和国家的重大需要定位为自身的办学目标,加强科研发展战略的前瞻性谋划、集约式部署和精准性统筹。

  2.1.2 政策指导驱动

  我国把知识产权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后。“十四五”以来,国家层面颁布了系列重要文件,包括《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2]。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为高校知识产权的总体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知识产权事业的具体推进孕育了良好环境。

  2.2 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校科技创新微观层面的耦合

  2.2.1 价值目标一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保护知识产权和高校科技创新在价值目标上体现出了一致性,即激励创新、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2.2.2 功能目标一致

  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政策也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科研成果能得到法律保护,进而可以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和创新者投入更多精力进行科技创新。同样,高校科技创新的目标也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以推动科技进步。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保护创新者的创新成果,防止他人未经许可就使用或复制这些成果。高校科技创新也同样需要保护其成果,防止科技成果被盗用,保证其价值能够得到回报。知识产权保护和高校科技创新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发创新活动,创新活动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同样,高校科技创新也可以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经济发展。

  3. 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校科技创新的耦合路径

  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的重要保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要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

  3.1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

  3.1.1 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法

  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第一资源,是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4]。首先,高校可以设立知识产权相关的课程,如专利法、商标与版权等。这些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产权的基本原理和实务操作,理解其在商业和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通过对真实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刻理解相关实际应用和法律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之间建立桥梁。与企业、律师事务所、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其次,组织知识产权创新竞赛或参与相关的全国性、国际性比赛,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产权知识。邀请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来校开展讲座或研讨,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知识产权动态和发展趋势,拓宽他们的视野。最后,也可面向广大师生,举办专题讲座活动、举行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加深师生对知识产权的了解。

  3.1.2 搭建知识产权信息化平台

  结合高校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打造管理体系、工作平台、运营生态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平台,发挥高校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能力和水准,不断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益,助力更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1.3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制度

  首先,简化知识产权的登记和申请手续,提高办理效率,鼓励创新者主动申请保护。确保知识产权的归属和转让清晰明确,减少因权属问题引发的纠纷。其次,建立高效、专业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构,提供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降低纠纷成本。公开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让各方了解权利范围和保护措施。最后,通过各部门政策和各级财政的支持,鼓励创新研发投入。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措施。

  3.2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3.2.1 实行产教融合,推动创新协同发展

  首先,要加强政校合作,为产教融合提供保障。高校要尽力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次,要对接企业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合理定位自己的专业范围和培养方案,使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能为企业所需、为企业所用。最后,要推进校企合作,打造育人共同体。邀请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引进企业导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企业资源,与高校创建实验室、创业园,实现实验基地、教育资源的汇聚融合和交互共享,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

  3.2.2 加强成果转化,建立制度长效机制

  根据《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全国发明专利转化率为35.4%,其中高校占比3%,可见,高校科技资源投入与转化不成正比[5]。实现创新原动力的释放,需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瞄准地方发展需求特别是区域经济新产业,强化与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对接,科学系统做好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需求的协同发展,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联系,加强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二是提升技术转移的效率。借鉴国内外高校技术转移的先进做法,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方法,强化转移技术机构和技术经理人的队伍建设,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是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完善从“1”到“N”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高校专利技术向创新产品的转化[6]。同时,加快建设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努力提高知识产权工作法治化水平。

  3.2.3 创造良好氛围,深入改革科技体制

  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科研项目的报销流程,配齐科研助理,树立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红线思维”和“底线意识”;在科研评价、职称评审、高水平成果认定等方面“破五唯”[7],落实整改,提高教师在科技工作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此外,要加强科研人员作风建设,确保科学研究诚信、高效、严谨。应始终坚持学术诚信,不伪造、篡改或捏造数据,不抄袭他人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研究过程和结果应当公开透明,对于数据、方法和结论,应向同行和社会公众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解释。在学术合作中,要尊重合作者的贡献,平等对待各方、共同完成研究成果,不得将他人的贡献漠视或忽略。关注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将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和学术道德,培养团结合作、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为学术界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结语

  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密不可分。高校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科技创新的每一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一线科研人员创新,不断提升高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求是网评论员: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EB/OL].(2021-4-20)[2023-8-15].http://www.qstheory.cn/wp/2021-04/20/c_1127351708.htm.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EB/OL].(2021-9-22)[2023-8-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1/2021/0922/c1001-32233543.html.

  [3]张荐华,高军.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02):9-14.

  [4]王超,段安琪等.我国高校科技政策演进创新发展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22(20):10-12.

  [5]国家知识产权局.《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发布[EB/OL].(2022-7-14)[2023-8-15].https://www.cnipa.gov.cn/art/2022/7/14/art_53_176558.html.

  [6]周浩波,徐家汇.激发高校发展新动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3-58.

  [7]杨晓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贡献高校科研创新力量[J].中国高等教育,2022,(19):4-6.

  作者简介:吴晶博,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201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大数据时代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研究(编号:2018SJA049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