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 生活是场漫长的功课
- 来源:智族GQ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活,漫长,功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13 14:55
8月,潮湿燠热的上海。张震穿戴整齐,很早便开始了工作。镜头对准这位在影视圈驰骋30余载的演员。他穿着酒红色的西装,梳着颇为古典的油头,配上一个黑色领结,神色平静,偶尔笑起来的时候,他那张棱角分明的脸看起来显得轻松自在。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和大多数演员一样,张震经历过许多挣扎和懵懂的时期。看似一帆风顺的演艺生涯,当中他有过怀疑、退缩。张震清晰地记得那些迷失时刻。从杨德昌到王家卫,从电影银幕到话剧舞台,他将此视为自己在演员之路上的“解谜”之旅,每次冲出重围都意味着一次新生。
他为《吴清源》学习围棋,为《一代宗师》学习八极拳。虽说能做到这些的演员不在少数,但张震不一样,他说,在和角色的相处中,他真的爱上这些事情,并将此延续到现在。时至今日,他仍未觉得自己“有所成”,而是不断在吸收养分,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与作品,在生活中观察,在镜头里重构与邂逅。
演员这门功课,他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01 新的邂逅
过去3年,张震进入了一个过渡期,按部就班地慢慢朝一个方向前进。他将工作节奏放缓,尝试更多的领域,爬山、骑行、演电视剧、演话剧,用他的话说,算是回归自我,肆意妄为。
他需要更多的“新鲜感”。张震说,他得找到一种消解倦怠的动力。他爱表演,但是要换种方式尝试不一样的风格——他去了好莱坞。
拍摄《沙丘》时张震用了比以往更长的时间去准备,不仅是因为不同语境的转换,更是想让自己沉浸在角色之中,反复思考。第一天进到好莱坞的片场,演员们正在忙碌着,张震在一边默默观察:永远站着的导演、高专注度的演员。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片场时光,有一幕张震记得很清楚,和以往不同的是,休息的时候大家都坐在像电影中看到过的高脚椅上攀谈聊天,那让他觉得电影中的场景发生在现实中,他重新找回了踏实感。
《沙丘》的拍摄中有不少的空镜,他要习惯大场景以及靠着想象让自己进入角色。镜头离远后,很快,张震让自己“钻”了进去。
《沙丘》结束后,张震又投入到《苏里南》的拍摄中。接连不断与国际团队的合作,让他对表演这件事的理解似乎更深了。他曾在采访中坦言在拍摄《苏里南》时遇到过困难,张震扮演的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帮派老大。他希望演出超越刻板印象的人物,和导演沟通希望把角色演得更贴近生活和写实。于是,他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想法:潮汕话、刻意的中式英文,都为这部剧集添色不少,也让张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找到了最佳的沟通模式。
“最后就觉得除了语言需要调整之外,拍摄、表演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大家关注的就是表演这件事,需要的是短暂的磨合。”张震说。
能够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合作,张震坦言是一种运气,“我本来的个性就是喜欢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不同的团队合作,我会得到不同的新鲜经验,也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趣。”
回归自我之后,张震还推开了话剧舞台的大门。脱离了摄像机,他需要用更大的张力去表现角色。“要让整个剧场所有人都能直接感受到演员的情绪。”这对张震而言是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以前他也有机会和话剧结缘,可总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现在,机会来了,他便毫无顾忌地投入进去。
和话剧的导演、演员邂逅,张震感受到了很多。“每个演员和导演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也在表演上敦促着我进步。”同样是创作,话剧表演却从来不会给NG的机会,张震每场表演都要拼尽全力,尽可能地不留遗憾。他觉得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表演学校,浸润在新的环境里面。他将自己比作一个盛水的容器。对他而言,演员的意义在于作品与角色,无论是电视剧、话剧、电影,都只是不同的媒介,他希望自己尽力尝试。
“我也非常享受这种不一样的表演形式,很珍惜话剧舞台的经历。”
演员是被动的,这点张震很早就知道。不过,现在的张震正在渐入佳境。“相比以前,能给导演更多的想象空间,变得多元了。”但他不争不抢,时光让他变得平和冷静,就静静地等“风”来,过去的时光已让他收获了邂逅,当新的机遇来临的时候,抓住便好了。
“生活是一场漫长的人生功课,就得慢慢走。”张震说。
02 分界线
张震的演员之路有不少泾渭分明的分界线。
他的父亲是演员,张震自小便和电影有关的东西一起成长,但张震说小时候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演员,直到14岁那年他与杨德昌相遇,参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戏对他意义重大。父亲最初只说拍一个暑假,最后一待就是9个月。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电影,可能我现在会去做一个出租车司机吧。”张震笑着说。那段经历影响至今,在与杨德昌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张震开始慢慢进入电影,也让自己变成了神情阴晦的小四。
再之后,他顺利走上演员之路。但不是科班出身的张震,对表演是有压力的,到了开拍《爱神》,张震才真的确定自己的方向。
“巩俐是影响我很大的一位演员。和她共事之后,我开始对表演有一个明确的追求方向。”张震忘不了巩俐的某个镜头,她拿着电话靠在墙上,镜头从下至上推进,她的身体随即做出反应,浑然天成。这让张震很羡慕。“虽然潜意识里知道这是在演戏,但(巩俐)给出的情感非常的真实。”这让张震意识到,表演不仅是“演”,而是从内心里去感受。
“我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张震想着。
从杨德昌、王家卫、李安、侯孝贤再到路阳,张震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青年,往更远的方向走去。他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四,是《春光乍泄》里的小张,也是《卧虎藏龙》里侠义的罗小虎,还是《绣春刀》中的沈炼和《刺客聂隐娘》里的田季安。每一次遇上难关和瓶颈,张震都能顺利通过,即便回头想到过去的缺憾,他也只是感慨一句,然后向前走。“不论是演戏,还是人生,总会有遗憾的,”他说,“如果要把(过去)拿出来检视的话,反而会忽略了当下。”
随着年月的增长,张震对演员的理解也更深了。“演员这个工作应该要做减法,尽量简单化。先达成角色该有的标准,再满足自身的享受。”
至于自己作为演员可能的未来,张震都坦然交付给时间。而他自己能做的,就是保持住自己的“紧张”与“不确定”感。“需要有一些外在的复杂情绪,那些东西会给你压力,找到新的节奏和适应方法。”
如何去适应?张震也说不清楚。“表演有时候很个人。年纪、生活经验都会让演员有不同的表现。大部分还是要靠跟剧组之间的沟通,跟其他演员的互动,我会先想好一些表演上的基底,其他的就交给导演。”
演员这个工作固然让张震感受到不同以往的快乐,但骊歌总有升起的时刻。每当一个角色从身上离开,他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渐渐剥离。“角色的情绪会一直跟着你,来回切换可能会干扰正常的生活,偶尔也会挺难受的。”
不过,二者权衡。他还是爱演戏,他说自己不管在哪一个时刻,只要回到演员的工作上来,就有按捺不住的兴奋。对他正在做的一切,张震没有任何动摇。
03 等待
除去工作时间,张震习惯于让自己“消失”在大众视线中。一有空,他喜欢扎进山里。一场6 ~ 8小时的徒步下来,张震能找到自己最舒适的状态。他在台北的小山坡上长大,小时候经常和外婆沿着山路散步,对山很亲切。他形容,徒步登山像是用身体感官在记录沿途风景,也更能让人平静。
他还爱威士忌,喜欢口感柔顺、风味层次丰富的那种,并将此视为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载体之一。偶尔的时候,他会叫上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喝上几杯。
不久前,他去了苏格兰的威士忌酒厂。眼前的蒸馏器和工匠们的认真让张震很难忘。他好像找到了某种连接,“做演员和制酒是一样的,都是等待、发酵的成果。演员从拿到剧本之后进入熟成期,然后开始等待,最终面世。”
在苏格兰的那些天,张震住在酒庄里,酒厂近在咫尺。酒厂的屋檐设计像连绵起伏的山丘,周边的自然生态宜人,他能见到地上飞奔的野兔和牦牛。斯佩河带来的湿润空气,也让张震瞬间进入了放松的状态。
夏至前后,白昼极长。到了夜里10点,天还依旧泛着亮光。收工后,他和同事们就在屋外一起品尝威士忌,享受长久以来的宁静。
2023年,张震又多了个新角色——监制。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参与幕后工作来扩充自己的视角,对电影工业能有新的理解。对张震而言,角色转换他还在适应中,不过监制的工作仿佛从另一个角度拉近了他与电影的关联。
可回想起来,从14岁入行到现在,生活里的那些转折和经历,张震会感叹自己的幸运。“一路上,碰到不少贵人相助。”他有一点从未变过,只要决定的事,都会尽力去做,似乎对张震而言,完成便是一种意义。
“那些经历最后都会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也会是成长的养分。我时常想,似乎做事都有一个过程,在过程里面你获得的不一定是最后的成果。有的时候只是一个想法或是见识,但不要急,很多东西需要时间。”
就像他喜欢的八极拳,尽管风格朴实、自然,却讲究拳拳到肉,每次蓄力后的出击背后隐藏着某种笃定。演戏的道理也一样,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片刻,一旦出现在银幕之上便能成为隽永。
采访最后谈及未来,张震说,他没想过要设定任何目标,就决定和以往一样,把握好每个当下,把该做的事好好完成。
完成了邂逅与新生后的张震,看起来“定”了。他不再衡量时间、得失,能够从容接受人生的各种付出与给予。这些年,他看似有很多变化,又好像什么也没变。他像溪水,涓涓细流,虽不易察觉,但每次出现都让人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