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宏汉霖新启航

  先行一步。

  记者 韩璐编辑 谭璐

  处于漫长修复期的创新药领域,有药企已率先实现盈利。

  8月25日晚,复宏汉霖发布上半年业绩,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超九成,净利润约2.4亿元,转亏为盈,公司归因于核心产品陆续商业化,且销售放量所致。

  与传统创新药企相比,复宏汉霖对商业模式做了差异化设计,走“务实路线”,先以“物美价优”的生物类似药起步,确保现金流,再向创新药拓展。

  目前,公司有5款产品获批上市,分别为汉曲优(曲妥珠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汉贝泰(贝伐珠单抗)、汉利康(利妥昔单抗)和汉达远(阿达木单抗),前3款为实体瘤治疗产品。

  对复宏汉霖来说,盈利是有迹可循的,2019年至2022年,其营收分别为9090万元、5.876亿元、16.825亿元与32.147亿元,增速可观。

  今年上半年,汉曲优全球已实现销售额12.77亿元,同比增长近六成。汉斯状去年3月上市,到今年3月,单月销售额已破亿元,报告期内实现销售5.56亿元。

  至此,复宏汉霖成为国内第一家依靠产品销售实现盈利的18A生物医药企业。

  拥有自我“造血”能力后,公司在融资的渠道和时间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

  同时,复宏汉霖任命了新CEO朱俊。2019年3月加入公司的他,接下来将以CEO、总裁兼CFO的身份管理公司。

  在接受《21CBR》记者专访时,朱俊表示,他关注的内容,一是稳住销售增长;二是产品国际化,希望今年有更多管线挺进美国和欧洲市场;三是挖掘更多年轻的管理人才。

  朱俊希望,将复宏汉霖打造成“灵活的胖子”,“每个人都是第一责任人,销售规模够大,机制与执行力够灵活”。

  盈利必然

  要在10年内盈利,我们在赛道选择上是讲究的。

  复宏汉霖选择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作为起步平台,这是一个新型产业,美国至今只批准了27个钟单抗生物类似药,且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是与仿制药、创新药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技术平台。

  生物类似药最大的特点是相对周期短。通常一款生物类似药在临床前需要1~2年的时间,临床需要4年,也就是说,5~6年时间可以把一款药品做出来。

  对企业来说,周期短带来的机会和挑战都很明确。

  比如,投入高。一款药品的成本大概是10亿元,传统创新药的消耗时间约10~15年,前期每年可能投入几百万元到一两千万元,逐步增加。

  生物类似药的投入周期被缩短了,10亿元的临床开支可能集中在4年里,对企业来说,资金压力更大。一款产品在临床阶段,公司的账上每年至少要有两亿现金,如果5款产品同时进行,每年的投入资金至少10个亿。

  在商业机会上,生物类似药的成长逻辑也是不同的。

  生物类似药的投入,实际上是考验团队的能力模型,因为更需要全球化的临床和运营能力。

  生物药不可能是一款仅仅for China的产品,单一市场负担不了整个开发成本。全球化面前,生物类似药在临床三期时,基本上都是全球招募。

  做生物类似药平台,所有的规划,都是“早熟”的节奏。

  我们比中国大多数的生物制药企业更早面临全球化,需要自建一支全球化团队,具备全球化临床、全球注册以及全球高质量工艺体系的能力。

  目前,复宏汉霖是国内已上市生物药企中,自研产品商业化最多的公司。

  汉曲优在41个国家获批上市,完成了从临床1到3期试验,各国药监申报、核查,再拿到批件的完整上市流程。

  其实,生物类似药项目,立项时对商业化市场就有预期了。原研药全球销售额50亿美元,生物类似药上市销量如果占到十分之一,即5亿美元,那每年的销售情况是有预判的。

  目前,复宏汉霖的自主商业化团队大约有1000人,负责3款实体瘤产品——汉曲优、汉斯状、汉贝泰的推广。

  蓝海市场

  生物类似药的产品成药性是稳定的,拥有高度确定性,不像传统创新药。

  从成功率来看,生物类似药产业化的成功率是57%,创新药进入临床后的成功率是7%,复宏汉霖目前生物类似药的成功率是100%。

  从技术开发角度来看,做生物类似药甚至比创新药更难。

  做生物类似药,如果临床前分子做不出来,没有办法与原研药落在80%~125%的相似度里,就没有办法往下推进。创新药的临床前压力反而小,进入临床才是炼金炉,风险急剧增加。

  两者的风险释放时间点不同。

  过去十年,复宏汉霖经过了Biosimilar阶段,现在要在维持全球化运营能力的基础上,布局Biosimilar+。

  第一,“+”更多的国家与市场。Biosimilar的产品起量较快,往往第二年就能达到十几亿销售额,公司回血也快,但有局限性。到第三、第四年会因为竞争企业增多,或市场出现其他升级产品,收入放缓,所以不能只做中国市场。

  第二,“+”创新药业务。四款已经上市的生物类似药,可以带来平稳的收入,但也需要一些脉冲式的收入,就是所谓的爆款——创新药。

  PD-1产品汉斯状(斯鲁利单抗)在去年3月获批后,上市不到10个月即实现超过3亿元销售额,2023年3月单月销售额过亿,预计会成为今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产品。

  复宏汉霖的5款上市产品中,有3款的年销售额有望达到10亿元,但企业脉冲式收入的目标是百亿元,甚至是百亿美元级别。

  其中,汉斯状潜力巨大,它在国内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也是全球首个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PD-1抗癌药,这是之前K药和O药纷纷折戟的领域。

  接下来还会迎来一个重磅的适应证——胃癌新辅助/辅助,这还是一个蓝海市场,目前针对该细分领域的免疫疗法研究较少,有望使胃癌患者从肿瘤免疫疗法中获益。

  亚洲是胃癌高发区域,如果按照每年中国新发胃癌患者50万人、日本30万人的规模估算,汉斯状覆盖其中20%约16万人,按一年一个患者7万元的治疗费用计算,这个新适应证就有112亿元的潜在市场。

  我们还有一款在研产品HLX22单抗注射液,针对胃癌及乳腺癌,已完成二期临床,数据尚未公开,也将是一款潜在爆品。

  第三,“+”ADC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复宏汉霖积极布局EGFR、PD-L1、4-1BB、HER2等多个靶点的AXC,多款ADC产品即将进入IND阶段。

  第四,“+”高危、临床需求尚未满足的疾病领域。全球有大量复杂的疾病尚未被破解,比如渐冻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心血管代谢疾病等,这些领域的投入产出比很低。公司也要拓展非肿瘤疾病领域,为技术创新和治疗领域布局储备“弹药”。

  前三块业务是基础,但我们不能只做低风险高回报的产品。就好比驾驶一艘能去到诗和远方的船,前期积累的养料和物资,用来慢慢开发,从一家赚钱的公司,变成一家更优秀的公司。

  从产品管线来看,我们布局了一个多元化、高质量的产品管线,涵盖63个分子,超过80%属于自主开发产品。

  卷出国外

  “聪明的研发”,不能什么都做。近三年,复宏汉霖做了很多减法,即管线的梳理和优化。

  我们有“三心”原则,在早期临床前,要“花心”,可以大胆立项。进入临床后,看数据、评估数据要“专心”。临床三期阶段,一定要“狠心”。

  我们现在都是做全球三期临床,不狠心,就会注册很多项目,既浪费资源,也降低成功率。

  对企业来说,全球临床的效率是最高的,但对企业要求也高,需要评估药品本身可否在全球市场招到病人入组,产品本身要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所以,自然会淘汰一些产品,保证成功率。一个是在前期管线选择和技术路线设计上,另外一个关键,就是要淘汰成功率低的,最终都是为了推动产品从临床走到上市落地,令更多患者受益。

  在运营上,复宏汉霖有过几次大攻关。

  首先,与各国监管机构的沟通。我们刚开始做生物类似药的时候,国内并没有相应的指南与规则,需要企业和监管共同探索。

  其次,转厂。去年疫情期间,我们完成了松江基地(一)的获批,转厂是一个大工程,涉及生活资料、人员调度等,我们提前了5个月完成。

  我们现在拥有三个生产基地:徐汇基地、松江基地(一)及松江基地(二)。现有商业化总产能48,000升,2026年商业化总产能可达144,000升。

  再次,积极推动国产化。每一项原料的国产化,都是一次大变更,注册任务很多,短期运营成本增加,但长期来看有利于原材料稳定供应。

  复宏汉霖已经从生物技术企业(Biotech)成长为一家生物制药企业(Biopharma)了。后者的判断标准通常有三个点:

  第一,研产销全链条覆盖。

  第二,实现盈利,且是在保持研发投入的营收占比在20%~25%的高质量盈利。相当于产品销售是研发费用的4~5倍,才够覆盖这些成本。

  第三,管线梯队性强。要确保不断有新产品上市,正向现金流以及持续性盈利。

  这三点是一家生物制药企业的及格线。

  第四,管线的多样性与合作性。

  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是公司研发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license in也是一种研发能力,我们希望“内外兼修”,至少20%~30%的产品来自外部BD,借助外力来延长自己的效益体系。

  我们优先考虑可能与汉霖已有产品形成合力的外部产品,从ADC起步,重点关注创新潜力靶点、双靶点抗体平台、AXC产品等。

  第五,全球化布局。不只是在国外做临床、注册上市产品,还要设立欧美总部,且覆盖研产销全部环节,在全球商业流通方面也有自己的团队。

  我们距离“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复宏汉霖全球化的注册、临床、生产都已经在路上,还欠缺一支自己的海外商业化团队。

  以PD-1产品为例,国内市场逐步饱和,而在美国,单一药物售价可以比国内高20倍。那么所有投资收益都是20倍,因此“卷”出国外,才是大市场。

  今年上半年,我们实现盈利,未来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关注生态伙伴资源的建立和孵化。在社会责任方面,我们也有底气去尝试攻克更多更难的疾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