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农牧电商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探索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农牧电商,产业学院,运行机制
  • 发布时间:2023-10-22 10:42

  文/刘逸萱 雷欣欣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牧电商类产业学院在高职教育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其作为一种连接政府、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应当有效服务区域农牧电商产业集群领域,对接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产品推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培训等七项主要功能。因此,研究农牧电商产业的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必修课题。本文从农牧电商产业学院的内涵要求、育人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思考,力求解决其科学运行机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牧电商;产业学院;运行机制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建设的意义

  1.1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一般办学模式

  自2005年起,我国开始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指导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文件[1],提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通过与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共同举办职业教育机构、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合作。至此,我国将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2],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目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主要任务是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融为一体,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角度来看,较为常见的模式是在产教融合视角下打造职业教育双创教育改革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核心成果,主要强调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而提供一系列合作平台。其组织属性多为高职院校二级教育教学单位,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其组织目标多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其服务对象一般为高考招生录取和后期选拔的在校大学生;其服务内容一般为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相应学科专业的综合性学习;其内部治理一般为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运作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二级教育教学运作机制为主;其投入主体与经费性质一般为政府和高校管理的公共经费。

  1.2 高职院校农牧电商类产业学院建设的意义

  乡村五大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而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农牧电商持续大力的发展[3]。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4]。基于以上两点分析得出结论,高职院校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建设,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有力抓手,具体表现为:

  (1)“政校企行”发挥联合优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其中,“政”为乡村振兴局、各级政府;“校”为高职院校二级教育教学单位; “企”为电商平台企业、各层面电商产业园;“行”为电商促进会、多媒体协会等[5],如图2所示。这些资源目前多在城镇,将城镇优势资源逐步平移至乡村,可有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2)政行引领,校企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及行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农牧电商产业学院这一有效连接点为乡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培养真正有需求、能上手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3)学生深入基层,学以致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通过“政校企行”四方联动,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及时转化学习成果、创新成果。例如,将一些课程实践项目或实践课程置于乡村之中,引导学生热爱乡村、理解乡村,为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做贡献,为乡村输送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 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2.1 农牧电商产业学院政行引领优势发挥不足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明确其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6]。建设内容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开发校企合作课程等要素。该政策文件将产业学院定义为一种系统变革重塑、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而在实践过程中,对农牧电商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存在理解模糊的问题,片面将农牧电商产业学院理解为农产品企业提供电商服务。这样的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学生的学习仍然集中在学校,缺乏走到农牧地区调研的过程,缺乏对企业实际问题和农牧地区的了解,以及缺乏解决农牧地区特定实际问题的信心和渠道。这一问题归根结底是缺失了政行的引领作用。

  2.2 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在实际运行中不够规范

  农牧电商产业学院是基于学校、企业、政府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的系统,应具有清晰的顶层设计。但在实际中,很多时候不能考虑到实体化运作的需要,在资源分配上缺乏放权意识。例如,照搬普通二级学院的方式,就必然导致内部管理失序。此外,在运行框架、机制、组织、文化等方面仍然较为粗放,未形成体现自身特色的机制。

  2.3 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在育人特色方面不够明确

  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在育人方面应主要结合区域农村牧区电商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着力聚焦当地中小企业与校政行的深度融合。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学生在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学习技术技能类课程,实习阶段再进入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实训类课程的学习即可毕业。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内容与当地行业企业发展还没有完全贴合,以问题为导向创设的情境式学习往往很难落实到位,且学生学习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往往不能认真完成学习内容,导致育人结果与预期设定差距较大,最终就业时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都不高。

  3. 关于农牧电商产业学院运行机制的几点思考

  3.1 关于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内涵要求的思考

  3.1.1 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合作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农牧电商产业学院的建设至少应辐射城市地区周边乡村、农牧地区。如果该高职院校为当地影响力较大的职业院校,则应辐射更远范围。例如,可关注该省、自治区典型农牧地区甚至荒地、沙漠等,并积极联络未来可进行农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主体,将之分阶段、分专业、分领域纳入本校农牧电商产业学院中。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建设产业学院的内涵要求本身是服务地方农牧电商产业;二是学生生源地极大可能覆盖到了上述地区,而为乡村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就是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此外,从学生渠道进行直接或间接调查,可以了解到部分学生家乡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信心。

  3.1.2 农牧电商产业学院的服务区域经济面向更加广泛

  农牧电商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农牧产品的交易为主的商务活动。我国农牧电商主要仍以B2B、B2C等初级阶段业务为主,服务用户既包括农民个体用户,也包括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甚至国有企业,业务不仅涵盖有形的农牧产品,还涉及乡村旅游、特色经济、农家乐、招商引资等方面[7]。

  3.1.3 农牧电商产业学院的发展前景普遍看好

  这主要源于农牧电商行业的前景广阔。未来,随着直播电商、兴趣电商、信任电商、社区电商等电商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以及文旅、生态等新型消费需求的提升,高职院校农牧电商产业学院的发展显然符合市场要求,与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相吻合。

  3.2 关于构建高职院校农牧电商产业学院运行机制的思考

  高职院校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应当以育人为突出目标,并将之作为农牧电商产业学院的核心;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生态,即教育、科研、应用乃至创新一体化的功能与资源协同和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完善一系列体制、机制,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个方面,即作为农牧电商产业学院运行保障的协同治理机制、作为区别于其他产业学院特色的文化建设机制、作为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健康发展根本的师资培养机制、体现农牧电商产业学院灵魂的人才评价机制,如图3所示。

  3.2.1 校方应竭力构建一套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对于高职院校农牧电商产业学院,一是构建“政校企行”多主体协同沟通机制,产业学院需要根据职业院校办学基础,建立一整套规范、合理、可行的常态化运行制度,以确保多主体协同合作。完善的制度不仅可以规范、约束多主体参与现代产业学院的行为,而且为“政校企行”多主体的协同沟通搭建通畅的沟通桥梁。二是打造“共建共管共享”信息交流平台,确保信息畅通。信息交流是完善政校企行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多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

  3.2.2 校方应竭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建设机制

  高职院校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应着力建设价值趋同、开放包容的文化机制。具体来说包括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着力将企业精神、职业精神等融入农牧电商产业学院物质载体之中,通过物质载体来强化文化属性。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注重农牧电商产业学院精神文化理念的设计与提炼,要明确精神文化内涵、目标以及方向等,并规划好实现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案。另外,需要通过农牧电商产业学院文化、专业文化、教学文化、创新文化、工匠文化、价值文化等多元化形式来全面建设组织文化。这就要求既要重视宏观层面上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与校园文化、专业文化的连接;也要重视微观层面上技术文化、工匠文化、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3.2.3 校方应竭力构建校企“双师型”师资双向流动机制

  打造教学团队,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打造专家型师资队伍,就应当依托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例如,按期选派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轮岗交流,积累实践经验。这样,专任教师在获得企业经验的同时,也能将企业实践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而且能促进专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此外,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也能拓宽行业视野,最终提升育人效果,便于形成更加符合实际的产业学院育人特色。

  3.2.4 校方应竭力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政校企行二维或多维联合评价机制

  基于农牧电商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学生成长路径和学习效果与之前相比有了巨大变化;加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使得政校企行联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表现成为可能。因此,学校应竭力构建更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例如,某B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在企业完成或在农牧地区完成,通过前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文件的联合制定,以及教学资源的联合开发,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可依据一定规则借助大数据平台实时为学生打分,并与学生实时互动,关注学生进步情况,关注学生学习成效,从而使增值评价更为科学合理、综合评价更为生动客观。最终,形成学生三年内各门课程、特长、社会活动、学习效果的整体画像。这样也便于产业学院在学生就业时更加精准地与合作单位进行匹配、沟通和有效推荐。

  结语

  科学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健康发展及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助力的基石。虽然各省、自治区经济发展、农牧电商发展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和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情况进行部署,但是,随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落实,高职院校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的共性。着重进行了农牧电商产业学院运行机制的研究,希望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可以为高职院校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马林才,王建林.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7):47-52.

  [2]梁东确.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汽车产业学院建设策略研究[J].专用汽车,2023(07):119-121.

  [3]李峰,沙玲,方甫兵.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学院:建设理念、组织设计与运行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32-36.

  [4]黄毅,蒋帅,吴悠,等.面向产业学院的工程机械方向课程改革探索——以长沙理工大学工程机械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7):122-129.

  [5]吴坤,孙彭飞.数字乡村与电子商务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苏徐州为例[J].甘肃农业.2023,(7):31-36.

  [6]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A/OL].(2020-8-11)[2023-9-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8/t20200820_479133.html.

  [7]荆国林,朱凌岳,牛瑞霞,等.产教融合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23,(7):106-109.

  作者简介:刘逸萱,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统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雷欣欣,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政校企协同的农牧电商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JBYWF202201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