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化、剧场化、互动化:数字技术重构下的中华文明认知与体验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数字戏剧,互动技术,沉浸式体验
  • 发布时间:2023-11-03 14:49

  姬德强 白彦泽

  【内容提要】以沉浸式体验、跨媒介叙事、数字戏剧与交互设计为代表,一系列数字技术的使用将从根本上改变对诸如文物、历史遗迹、历史文化艺术表达在内的文明结晶的对外传播。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下,融合文旅产业的民族化与现代化发展,以数字技术升级为支撑的叙事体验作基础,通过沉浸化、剧场化、互动化的文化艺术传播实践,将实现中华文明承载信息与观众认知、体验之间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数字化展陈 数字戏剧 互动技术 沉浸式体验

  在数字文明重构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传播的结构性变动中,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传播环境,中华文明认知与体验正面临着数字技术重构的重要转折。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百舸争流,不断变化的叙事场景与数字化、平台化驱动的全球互联互通相得益彰,这是融通中外的传播转型时刻,也是立足中国、面向未来的文化路径抉择时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与体验。

  回顾世界历史的人文长河,人类对文明的认知过程是有机的,可以随着有形和无形产品的生产而“递增”(incremented)。这包括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修复,对文化历史的艺术干预和表演设计,尤其后者蕴藏着无形的部分,可以识别到社会进步与变革,对新形式新载体提出内生要求。数字时代的当下,广袤而丰富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轮廓和内在肌理都需要依托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不断挖掘表现形式,推动传播深入人心,从而焕发其时代性的文化魅力,增强其全球传播与文明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数字技术的内里和外延,多主体、多角度进行学习借鉴,不断内化其逻辑、创新其表达。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曾经在《创始人信》中提及,“……下一代平台将更具沉浸感,一种具身化的互联网(embodied internet),人们不仅可以观看它,还可以置身其中……”①。这番技术乌托邦式的元宇宙宣言至少提供了一个具有实践价值的用户体验指标,即沉浸式的在场感。数字技术正在使这种体验不断进行迭代。英国泰特美术馆的掌舵者、世界知名策展人尼古拉斯·赛罗塔(Nicholas Serota)认为,审视当代策展的新视角是当代社会与历史文明之间的关系转变。他提出,根据当代艺术的娱乐性和表演性特征,参观者受到历史文物、艺术品的情感刺激,摆脱了传统的基于理性参与的分析和解释体验②。从这个意义上说,参观者和艺术交流是博物馆转型的核心过程,而非文物本身。历史学家凯瑟琳·格雷尼尔(Catherine Grenier)曾提出“多形态博物馆”(le musée polymorphe)的概念,以新方式传播知识,并作为一个有机体,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演变,将博物馆视为具有潜在文化政治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场域。这一观点与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Le Musée Imaginaire)一书有关。马尔罗认为,讲述作品的语言在不断变化③。通过数字文化和现代互动技术所提供的诠释和体验的新手段,在一种对新型展陈关系的想象中,陈列空间中的所有文物和艺术品将构成可对话的精神场所,同时尊重彼此的差异。

  一、数字化展陈的沉浸式体验:博物馆的现代叙事方式

  数字技术正在将博物馆转变为混合和复杂的空间。在这里,人物和故事的虚拟生活与文物的实体形式融为一体。数字展陈伴随着文化可访问性(cultural accessibility)概念的转变而发展。

  文明的传播过程正在成为一种计算化工具。在向参观者传递信息中,其价值提升得益于和观众的有机互动,情感体验方式的深入,使得一段历史、文明与现代社会达成勾连,与现代观众建立了联系。

  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樊锦诗便提出“数字敦煌”,希望利用数字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储存莫高窟内的文化遗迹。樊锦诗讲道:“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2014年8月投入运营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里,8K高分辨率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以180度画面、立体声环绕音效,携游客漫游千年敦煌幻境。2022年,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的21类壁画专题、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

  2022年,抖音海外版(TikTok)上关于#sanxingdui的话题播放量超过2000万人次,三星堆博物馆抖音海外版账号上发布的青铜人头像还原视频点赞量突破10万人次。2023年7月,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试运营。数字沉浸技术的应用为参观者提供创新体验。借助裸眼立体媒体技术,2020年起三星堆新发掘6座祭祀坑的“工作现场过程”呈现在展区之中,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穿梭发掘现场,沉浸式体验考古时刻;借助先进的复杂投影矩阵无缝融合,配合同步播放,“三星堆多媒体沙盘折幕”实现了数十台投影矩阵画面融合,近20个超高清画面同时播放,让游客亲临三星堆古城的历史恢弘。

  文化遗产和博物馆文物可以代表一种现场讲故事的体验,这种叙事体验的实现得益于数字技术驱动。无论是数字虚拟空间,还是数字平台,都为全球观众开启了更为活跃的当代对话。

  二、媒介文化转向中的数字戏剧:真实与虚拟交互的戏剧想象

  大卫·萨尔茨(David Z.Saltz)认为,学界和业界依然没有确定具体的名称来描述结合数字媒体技术的表演(performances that incorporate digital media)④。以全球视角追踪数字媒介技术与剧场表演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多媒体表演(multimedia performance)、新媒体戏剧学(new media dramaturgy)到赛博格戏剧(cyborg theatre),由这些名词勾连的所谓戏剧流派脉络延宕着对数字技术“陌生化理解”的终点时刻。目前比较广泛的理解是:“数字戏剧”(digital theatre)是一种利用大量数字媒介手段的剧场表演。诸如预录数字视频、投影、动画、虚拟现实、机器人、即时影像和现场剪辑、现场观众反馈、动作捕捉、线上会议等其他形式的数字媒介互动⑤。对表演的虚实沉浸改造流露着后现代形式的媒介文化转向⑥。

  剧场艺术从来不是单向度的媒介形式,而数字戏剧技术重构了现代戏剧对中华文明的叙事方式和受众体验。2018年,著名戏剧导演田沁鑫和上海戏剧学院合作的《狂飙》在日本东京世田谷公共剧场公演,讲述剧作家田汉浪漫、卓越又悲苦的一生。该剧采用八台摄影机即时拍摄、即时剪辑、实时投影,将演员现场表演和数字科技完美揉合,作为半电影化的数字戏剧。田沁鑫在剧中从青年田汉留日时与戏结缘开始,将戏剧作为舶来品的中国化历程揉进田汉的爱欲血泪之中,令日本观众赞叹。时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在剧场艺术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印证着文化的机缘遇合。从《故事里的中国》的电视化到《直播开国大典》的半影视化,2022年,田沁鑫在数字戏剧实践上更进一步,带领中国国家话剧院团队,创作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展现了数十位左翼文人、艺术家的时代心路。提前影视化拍摄、特效制作、现场即时影像与跨媒介戏剧演出相融,历史的环境与时间的故国化身在现代审美中,整场演出是一座现代的文献博物馆。伴随着观众观剧,从一场戏到一座城,演员在表演,结构在搭建,多维特效在移步换景。导演的调度叙事与数字技术巧妙结合,使得舞台美术与剧场空间的物质性被模糊掉,多重叙事成就了多维视点,观众仿佛置身历史的切片中。在田沁鑫最擅长的舞台流动性与自由度里,在数字技术舞美的配合下,这段十几载的历史记忆成为视听奇景,屏幕明暗之间,演员表演走动,影像突破结构框架。这些都在不断挑战着现场观众对真实的判断,文献博物馆的视觉场域和历史叙事在剧场空间中自由穿梭。

  三、从体验到对话:重点技术应用中的可视化与互动性

  2023年8月,在世界三大游戏展之一的德国科隆游戏展(Gamescom)上,来自中国企业“游戏科学”的动作角色扮演(Role-Playing Game)游戏《黑神话:悟空》摘得最佳视觉效果奖,其优秀的动作设计和中式美学受到大量海外玩家青睐与期待。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化的《黑神话:悟空》带着互动娱乐世界的节奏,展示着数字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对外传播的技术实践。数字游戏所代表的互动技术改造了诸多文化产业的传播形式与用户体验。这些前沿技术方法可以为参与者带来更深层次的叙事体验和更广泛的文化生命感受。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数字技术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和活动力,让人们以新的方式体验物理世界并与之互动,包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嵌入式计算(Embedded Computing)、手势控制(Gesture Control)等方法可以让参观者在博物馆的混合物理空间中与有关文物、历史人物、历史片段的数字信息场中进行丰富互动。时空再造的过程中,多介质构建的幻象和交互,融入体验者的自我投射⑦。在迪拜世博会的中国馆中,智慧高铁与未来汽车让游客沉浸虚拟世界感受多屏联动的交互设计体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满足海外游客的语言需求,兵马俑720°虚拟现实(VR)影院现已包含四国语言。

  互动叙事(Interactive storytelling)。交互式叙事研究基于三条轴线,分别是故事的生成、角色的自主性和玩家的建模⑧。基于情节的创作系统能严格控制故事,而基于角色的自主性系统则能展开故事,两者之间需要权衡利弊,如基于STRIPS规划的ABL语言⑨。这些电子游戏方法可应用于创建互动叙事,甚至可以延长观众的体验路径。

  对话界面(Conversational Interfaces)。依据自然语言处理(NLP),对话机器人的主要重点是提供机器学习工具,以识别特定的意图,例如游览者想要了解所到之处的文物历史。对话界面根据提供一次性回复的后端流程提供文本回复。因此,对话的结构是由这些意图和回复组成的线性或分支故事。

  无论是交互设计、互动体验还是人机对话,这种实体、数字或混合空间内的游戏,本质上是这些文化故事的可视化和互动性。这就需要游戏设计师和交互设计专家的参与,也需要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和工程师的参与,以便进行场景实施。

  四、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融筑和超越:中华文明认知与体验的数字技术运用

  回应当代文旅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追问,在敬畏传统的过程中,思考传统文明的历史线索与发展脉络,不被传统掣肘,不惮于变革。从数字化展陈到数字戏剧,基于上述整理,可以延展出三个方面的文明传播实践进路。

  首先,中华文明符号传播与跨媒介、多模态数字化创意。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文明符号可以拥有跨媒介、多模态的转译和解释,以及再创造的巨大潜力,从而获得勾连异质性文化的通道。

  其次,传统与当下的感知交互,民族与现代的美学碰撞。无论是现场空间的交互体验,还是数字平台传播中的美学互鉴,都将系统改造中外民众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体验,进而碰撞出新的美学空间。

  最后,立足叙事,立足情感,立足时代。在数字化、平台化重构全球传播格局的当下,文化叙事方式的“无限可更新性和无限多样性”⑩正期待着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的行动主线永远在于叙事,叙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感。情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共享和共情着中国以及全球共同的时代价值。

  2023年8月,中国国家话剧院宣布,2024年推出的音舞元素话剧《敦煌》将使用多维数字技术重构当代舞台叙事。据悉,该剧在现代叙事结构中,让人物跨越19世纪30年代与当下,从法国巴黎到中国敦煌,对中华文明的文化故事进行创造表达。不仅为现场观众提供多维感官体验,锻造时空之旅,更将推出4K录制、全球直播的中国国家话剧院现场(CNT现场)线上演播,为全球观众提供跨越文明感知的视听体验11。

  此类实践力求融合文旅艺术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以数字技术升级为支撑的叙事体验作基础,通过沉浸化、剧场化、互动化的文化艺术传播路径,以实现中华文明承载信息与观众认知、体验之间的高度融合为实践目标。

  结语:“共同在场”与“整合叙事”——现代化叙事的方法论

  数字技术重构的文明认知与体验是方法论重塑的历程。在一个动荡与喧嚣的全球网络中,我们在面对技术升级的同时,也审视着虚拟空间与地缘关系、人类社区与跨文化交流、互动与亲密、接触与疏离、创造与共同创造的参与式实践,在实践中锻造着新的文明形式。

  沉浸化、剧场化与互动化的技术改造,代表着文物、艺术品、历史文化叙事嵌入了特定的技术语境和文化网络。“关系”与“对话”美学成为认知与体验实践的意义统筹。数字技术打开了艺术与文化的参与边界,“共同在场”(co-presence)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观演关系,历史与当下、远方与咫尺、他者处境与灵魂况味,实现共同在场,经由数字技术交汇。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讲好中国故事是一条双向的通道创造。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语境、全感官提升人民艺术体会,与此同时,文化“出海”的载体在虚实之间跃动,既可以在物理空间内时空碰撞、改写与融合,也可以借助数字平台促成中国原创IP的跨媒介转化和全球价值传播。我们必须重视全球互联的先进文化资源,不能却步自封,唯有不断参与,不断上前,提升专业团队技术整合,学习海外优秀经验,广泛连接,深度合作,才能拂去数千载厚重的时间尘土,拓展中华文明足够的全球生存空间与精神领域。

  剧场化与数字化在拓展着当代展陈的参与模式与形态边界12,沉浸化与互动化在改造着剧场表演空间的时空体验与文化能力。我们的下一步,是将对文物、艺术品,或其他历史文化承载物的认知的各个方面整合到一个持续的叙事体验中,通过空间内部的互动,创造个性化的故事。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文物、历史人物、建筑和关键事件成为参与叙事的一个个角色提供了可能,这种叙事体验将会以观众和展陈或剧场空间之间的对话形式展开。应用现代计算和交互技术来加强人、物理空间和数字信息之间的交流,使中华文明源源不断地焕发生机,在一种可持续化的技术叙事之下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塑造海外受众的升级体验,必将是一种令人兴奋的传播实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标准和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