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贷,造血扶贫

  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

  撰文 王行最编辑 都闻心 陈晓平

  对于贫困人口而言,资金不足则是阻碍其发展生产的主要瓶颈之一,而金融排斥则成为了贫困人口、低收入群体无法摆脱贫困陷阱的重要原因。

  放眼整个世界,农村贫困地区一直也是发生金融排斥的“重灾区”。受多种因素影响,大量农民曾长期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门槛之外,包括贷款需求在内的多种金融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

  在此背景下,小额信贷(Microcredit)作为一种具有扶贫使命的金融创新应运而生。其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形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哥伦比亚和美国一些非营利组织的微型金融公益探索,因为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大规模扶贫的成功试验,使其具有了鲜活的、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完全不同的金融创新意义。

  它是专门针对那些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服务的贫困或低收入人群而设立的贷款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消除贫困、改善生计、促进社会公平。

  格莱珉模式

  格莱珉银行是一家贷款机构,专门针对那些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服务的贫困或低收入人群而设立,其目的是为了消除贫困、改善生计、促进社会公平。

  其特点如下:

  目标人群方面,格莱珉银行始终将自己的服务宗旨定位于服务穷人,尤其是贫困妇女。按照其规定,家里拥有少于半英亩或家中拥有不超过等值于1英亩土地财产者才可以申请贷款。

  这种“亲穷人而远富人”的特点成为了格莱珉模式与传统正规金融最大的不同。而之所以倾向选择妇女为贷款对象,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妇女赋权,更重要是妇女更加谨慎,具有更低的风险。

  服务特点方面,首先,格莱珉银行早期全部采取无须抵押担保的小组贷款模式,即先由5人自主组成贷款小组申请贷款,小组成员必须来自同一个社区,但不能有亲戚关系。

  小组成立前,银行工作人员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查审核,审核通过后开展培训。小组模式依靠借款人小组的自由组合和相互监督机制,将不合格的借款人排除在外,同时解决了穷人没有担保和抵押品的现实难题,有效控制了信贷风险。

  其次,格莱珉银行贷款为小额短期贷款,整贷零还,其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每周分期付款;平均每笔贷款金额为25美元(1983年),“小额”与“灵活”一方面保证了贷款锁定了目标群体,能够满足生产启动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防止借款人过度负债。

  最后,格莱珉银行注重对客户的能力建设,依托小组及中心会议制度向贷款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提高贷款人的经营能力,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而这也成为小额信贷促进贷款农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商业可持续方面,格莱珉银行以扶贫为目标,同时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

  1996年之后,格莱珉银行已经不再依靠捐赠,而是依靠借款人存款和自有资金进行放款,解决了小额信贷资金不持续的难题。

  此外,由于农村低收入客户风险和运营成本较高,格莱珉银行贷款利率比普通商业银行高,大大低于民间借贷利率。格莱珉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接近20%,但息差收入只有8%—9%。尤努斯曾表示,小额信贷的利润率在10%以内是合理的,是绿灯区;利润率在10%-15%,是黄灯区,要警惕;如超过 15%,则是红灯区,是在剥削穷人。

  格莱珉银行既不是做慈善,也不是要赚穷人的钱,它实现保本微利的目的是为可持续地更多更好地服务穷人,使他们摆脱贫困。

  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其创新式的“造血”扶贫理念改变了“穷人没有信用”的偏见,较好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无法为贫困户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问题,同时自身按市场机制运作并持续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从而引起许多国家的效仿。

  中和农信实践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大国小农”仍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农情,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对此,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乡村振兴背景下,小额信贷是助力小农户发展的有效工具。

  在金融服务领域,由于小额信贷“小额分散”特点以及强调对生产的支持等特性,使其和小农生产具有天然的匹配度。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对于小农户来说,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老大难”问题。

  小农户作为农村金融主要需求者之一,通常具有居住分散、收入低、单笔贷款规模小且季节性明显、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缺乏必要抵押品等特点,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要承担较高交易成本、面临较大风险。而这种现实情况正好与小额信贷的服务特点相吻合。

  以中和农信为例,该机构主要瞄准小农户发放以发展生产为主的小额贷款。

  2021年,中和农信贷款中九成以上贷款用于产业发展,而直接用于种植养殖的贷款占比达到44%。客户农业生产贷款主要用于弥补种植养殖中购买种苗、化肥等资金不足的问题,帮助他们快速启动小规模种植养殖,并逐步扩大生产。在信贷产品的设计上,中和农信侧重于考察农户的未来现金流量及还款意愿,采用多种还款模式,有效减轻了农户的还款压力。

  截至2021年末,发放贷款分布上1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97%,无抵押贷款占比99%,大大低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平均种植养殖贷款额度。

  此外,中和农信数千名生活和工作在乡村的基层员工,坚持“进村入户,上门服务”的服务模式,以身在当地、融入农村、贴近农民的方式为农业发展、农民群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服务。

  资金是小农户增收致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足条件。

  农业生产需要包括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一整套产业链服务。在整个产业链里,存在多种互相影响的因素。比如,有大量客户由于遭遇意外、疾病甚至因购买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出现歉收导致贷款逾期甚至返贫的现象,也有客户在丰收的情况下由于市场变化而陷入经营困难。

  这表明,农村金融不仅仅只是“把钱放出去收回来”,而是要将金融与创业主体、生产要素充分融合,才能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助力小农生产现代化。

  对此,中和农信以金融服务为基础开展创新,不断尝试与生产场景深度结合,增强对特色产业、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服务能力,将金融与小农户急需的农资电商、农产品上行、农业技术应用等服务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的提升。

  例如,保险服务方面,近年来,中和农信依托多年服务农村市场的基础和经验,根据县域居民的实际需求,甄选小额、便捷的意外险、医疗险和重疾险等产品,一方面提升百姓保险意识,另一方面帮助百姓抵御各种风险,一定程度上缓解广大百姓因病因灾返贫问题。

  “金融+生产”方面,自2019年以来,中和农信逐步通过金融+农资集采直销等方式,拓展了服务领域。一方面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大中选优,保证了产品质量及供应能力;另一方面,采取订单需求收集的“团购”模式,有效降低小农户分散采购成本。由于信贷服务的加持,采取农户采购农资免息优惠,进一步降低农户资金使用成本。

  包容与可持续

  上世纪九十年代,包括格莱珉银行模式在内的小额信贷模式,陆续被引入我国农村。

  在最开始阶段,小额信贷只是针对农村扶贫贴息贷款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尝试。

  单纯地发钱发物,短期效果显著,但缺乏可持续性,不仅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贫困人口的活力和动力也会受到损害,而小额信贷这种以贷款代替捐赠的方式,有利于培育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内生动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事实证明,小额信贷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由于其为困难群体服务的初心使命,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我国具体国情及时代要求紧密相连。

  随着共同富裕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双碳”目标的提出,如何在新时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包容公平理念,是以小额信贷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要坚持包容公平理念,帮助困难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互联网技术是未来大势,大力推进数字金融建设以提升服务效率及可获得性是必要的,但数字化同时也需重视数字鸿沟问题。

  作为服务困难群体的普惠金融,需要采用线下服务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策略,增强客户接纳数字金融产品的信心,让其真正从数字金融中获益,同时利用好小额信贷注重能力建设的既有特点,借助于真实服务场景,将金融教育、移动互联网工具应用融入到服务之中,例如使用手机培训、防范金融诈骗、保护个人信息等,提升农村客户金融素养与数字应用能力水平。

  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贯彻“双碳”目标精神。

  金融作为重要的要素资源,对于农村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小额信贷应不断增加绿色标准资源投放,引导农村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如积极对标国际优秀实践,在授信准入中加入负面清单,严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授信,同时支持农户购买环保设备,发展新能源绿色产业。

  近年来,中和农信从战略上深化对环境影响和风险的理解,从公司治理到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改进,同时以金融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产业链减肥增效与新能源消费品的开拓,同时积极布局光伏等新能源领域。

  (本文原题为《小额信贷持续减贫的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实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