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重拾,生活,信心
  • 发布时间:2023-11-24 15:38

  文|方圆记者 陈星岚 通讯员 王大千

  刘成栋的家庭观念重。他认为只要不认罪,家人就不会怪自己,一旦认罪了,他在家人面前就永远抬不起头了

  到达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以下简称“北京市未管所”)需要从城区驱车半个小时,再穿过一段曲折的公路。这里除了关押、教育和改造未成年犯外,还承担着北京各监狱届临出监男性罪犯及三年以下短刑期成年男犯的教育改造任务。

  作为北京市未管所教育改造科副科长,桂剑波负责罪犯改造工作已经有12年了。在他看来,改造罪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态度强硬,拒不认罪,还有一百个不接受改造的理由。但接触的罪犯多了,桂剑波发现,亲情往往是这些罪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是案卷材料无法企及的部分。而我们去改造罪犯,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也往往是从这里开始的”。

  村里公认的“优秀青年”

  监区内,即将刑满释放的罪犯刘成栋翻着《出监教育指导手册》,好面子的他想着出狱后给家人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就像过去那样。

  入狱之前,刘成栋是村里公认的“优秀青年”——早早当了兵,从部队转业后,回到家乡做起了出租车司机,因为不怕吃苦,收入还算不错。一段时间后,刘成栋在家人的帮助下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还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小惠结婚生子。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孩子未满一岁,他就摊上事儿了。

  当时,刘成栋正开着车,在红绿灯路口掉头时撞倒了一名骑着电动车的老人,老人因抢救无效不幸死亡。面对老人家属索要的赔偿,刘成栋虽然有赔偿意愿,但无法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最终双方没有达成和解。刘成栋则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

  “给老家人抹了黑,我觉得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刚到北京市未管所时,刘成栋的状态并不好,整日情绪悲观,浑浑噩噩。民警找他谈话时,都是民警问一句,他答一句,从不多说。

  对于自己的判决结果,刘成栋也不接受,坚定地拒绝认罪认罚。“怎么可能认罪?虽然我撞了他,但我积极救治了,为啥还是把我送进来了?”

  桂剑波认为,刘成栋“扛着”不认罪,首先是不懂法,对法院的判决结果心存不解。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刘成栋的家庭观念重。他认为只要不认罪,家人就不会怪自己。一旦认罪了,他在家人面前就永远抬不起头了。

  为此,桂剑波帮他申请了法律援助。桂剑波找来了律师,律师拿着交通安全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给刘成栋上课,跟他讲解判决的合理性。而不久后的一次家属会见,更是解开了刘成栋心中的疙瘩。

  面对多日未见的妻儿,刘成栋感到很愧疚,一时间说不出话,眼眶慢慢地变红。而见到刘成栋,儿子小成倒很是开心,拿着刘成栋给他买的老虎头玩具,“咯咯”地笑着。

  “我每天都看手机很多次,生怕错过你的电话。”刘成栋的妻子小惠告诉刘成栋,在他入狱后,自己买了一个日历本,每天都把距离他出狱的日子写在上面,并追加几句想对他说的话,比如,“54天,今天孩子又调皮了,等着你回来看着他长大……”

  眼见家人没有放弃自己,刘成栋没有忍住眼泪,低着头用手背抹着,显得有些笨拙。

  这次会面后,刘成栋决定不“扛”了,也表示愿意认罪认罚,为争取早日出监努力。由于监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罪犯每天都要把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此外还要阅读《宪法典》等书籍。刘成栋不但自己完成得很好,还督促着其他狱友。有时,他还会给狱友搭把手,帮个忙。打水的地方离宿舍有段距离,如果挨个去,还需要排队很久,刘成栋就会帮忙打水,经常是一口气提十七八个水杯。一听说有人少了什么日用品,只要自己有,刘成栋都会立刻送过去,也不需要对方还。遇到刚入监不适应环境的罪犯,刘成栋还会主动找他们聊天。有些新入监的罪犯有些恐惧,刘成栋还会出面劝解、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他乐于助人的性格也让他在监区收获了许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刘成栋有几个月不能和家人见面,给家里写信、收信成了那段时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次取信的时候,刘成栋都是第一个冲过去。他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把信中的内容看了一遍又一遍,照片摸了一次又一次。他说,妻子的字迹、儿子的照片给了他极大的心理安慰。

  “刺头”的变化

  在帮助罪犯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的整个过程中,心理疏导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但罪犯的情况各不相同,所用的方法自然也不同。桂剑波解释,像刘成栋这样的人需要平和地去引导,对于不服管教的人则需要“软硬兼施”。

  桂剑波就遇到过一个让他伤脑筋的“刺头”。这名罪犯不服管教,还时常喊着:“他敢砍伤我妈,我出去了不会放过他!”

  这名罪犯叫谢凯军,因寻衅滋事被判刑入狱。当年,他与同村村民发生了矛盾,对方打伤了他母亲,他为了报复打伤了对方。最终,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他有期徒刑四年。

  “我反正已经这样了!你们谁也别惹我!”也许是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完了,谢凯军便开始破罐子破摔。入狱没几天,他就和室友发生了摩擦——在看新闻联播的时候,室友抢走了他的遥控器。为了这件小事,谢凯军记仇了好几天,找到机会就直勾勾地盯着对方,一副要准备打架的样子。

  对于谢凯军这类报复心极强的人,民警往往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他不但会影响到班组其他罪犯,还会对监区的监管安全产生威胁”。桂剑波注意着谢凯军的一举一动,找了个机会和他谈话。

  面对桂剑波的约谈,谢凯军表现得十分委屈:“桂警官,我真的是冤枉的,他先砍伤的我妈,我被逼急了才用刀扎他!”在桂剑波面前,谢凯军成了“话痨”,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冤屈”。

  “你先去整理内务,我也再好好看看你的案卷材料。如果真有冤情,我一定会帮你的。”谈话结束后,桂剑波认真看完了他的案卷材料,又找了个时间给他好好讲解法律知识,一点点改正他不正确的观念。

  “虽然他先打了你母亲,但你多次拦截、围堵他人,这个刑事责任你必须承担。”桂剑波翻开刑法书,指着书上关于寻衅滋事罪的法条给谢凯军看。谢凯军反复看了几遍法条,沉默良久。

  然而,安静没几天,谢凯军又“闹”起来了。他了解到同班组的其他人也因为寻衅滋事被判刑,但只判了一年三个月。

  “同样的罪名,我凭什么多了好几年?”谢凯军的心理又不平衡了起来,“等我出去了,我就拿着被褥上访,就算‘牺牲’自己,也要讨个公道!”

  谢凯军的“豪言壮志”让桂剑波有些哭笑不得。既然这样的释法说理不管用,那就得另辟蹊径了。桂剑波继续观察着谢凯军,试图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次,桂剑波发现谢凯军正在看《弟子规》,这让他感到十分惊讶,没想到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壮汉其实内心十分细腻,还很孝顺。

  原来,谢凯军的家庭情况不太好。他的母亲身体残疾,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母亲便独自把他带大,他也想着好好报恩。

  但真正的孝顺并不是动嘴皮子功夫,而是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为了让谢凯军意识到这一点,桂剑波在后来的教育课上专门讲解了这本书。

  监狱外,谢凯军的母亲其实天天盼着谢凯军能够早日回家,忧思成疾,而监狱内的谢凯军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也病倒在了床上。不过好在桂剑波及时发现,带他就医。

  那天,桂剑波几乎全程陪在谢凯军身边。晚上值班的时候,桂剑波还进去看看谢凯军有没有踢被子,有没有其他异常的举动。这一切,谢凯军都知道——他并没有睡着。

  事后,桂剑波还找到谢凯军户口所在地村委会,了解他母亲的情况。村委会帮助他母亲依法依规办理了低保。也许是感受到桂剑波的关心,谢凯军渐渐不再闹事了,还变得特别积极。

  谢凯军是一个性格要强的人。在完成班组的生产任务时,他总会暗自较劲,不希望自己所在的队伍不如他人。有一次,他所在的班组没得到好名次,他哭着对桂剑波说:“桂警官,我绝对不会因为自己不认罪,就不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我还是有组织荣誉感的!”这番话又把桂剑波弄得哭笑不得。

  谢凯军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诗词有着极高的兴趣。桂剑波注意到了这点,便有了出一本诗集的想法。他鼓励着大家积极投稿,说只要写得好,都能够放进书里。

  征集诗词的消息传出后没多久,监舍里多了一个踟蹰的身影,是谢凯军。犹豫许久后,他终于主动找到桂剑波。

  “桂警官,我可以投稿吗?”谢凯军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道。说这话时,他的表情透露着不自信,完全没有了平时耀武扬威的样子。在他看来,写诗是自己不应该触及的神圣领域。

  “当然可以。”桂剑波马上给予肯定。从那以后,只要在休息时间,谢凯军都会默默研究诗词,写了很多篇,也投了很多篇。桂剑波看他写得不错,便把他写的大部分诗都放进了诗集里。谢凯军拿到诗集后,爱不释手,翻看不停。

  直到出狱,谢凯军都不知道,这本诗集其实是桂剑波专门为他搞的。

  积极面对生活

  像谢凯军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在监区书画室,桂剑波经常能发现这些多才多艺的人,有的是天赋使然,有的是兴趣所致。桂剑波都会鼓励他们创作,就像鼓励谢凯军一样。不少人因此备受鼓舞,出狱后以此谋生。例如“漫画家”张小五,他本以为坐牢会让他的人生永远留下阴影,直到发现自己有绘画天赋后,就释然了。后来,在桂剑波的指导下,张小五把他服刑改造的故事用漫画的形式讲述出来,得到了其他罪犯的表扬。出狱后,他在一家自媒体公司从事漫画创作方面的工作。这让桂剑波感到欣慰。

  “让罪犯感受到自身有价值尤为关键。我们会去发掘每个人的特长,据此给他们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桂剑波对《方圆》记者解释,外在力量的驱动能促使罪犯内心发生改变。他们的专注力得以提升,也会更有自信,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桂剑波曾经把这些人组织了起来,想要拍一部属于罪犯自己的微电影。一开始桂剑波在提出这个想法时,大家都露出了不可置信的目光,并不认为自己可以当演员。可当桂剑波举起DV机拍摄的时候,大家还是好奇地凑到了镜头面前……

  后来,桂剑波加了配音,将片子刻录进光盘。光盘的封面上,一个“大块头”探头探脑地看着DV机画面,样子十分专注。这个“大块头”是谢凯军,拍摄时他没有参演,于是想着给自己找一个角色。

  桂剑波告诉《方圆》记者,这部微电影的名字叫《日行一善》,讲述的正是刘成栋接受改造后在监区里的善心善行。桂剑波希望通过这部微电影,使刘成栋的正能量能够影响到其他的罪犯。他还让每名罪犯每天做一件好事,做完后写在彩纸上折成星星或纸鹤放在罐子里。罐子是罪犯手工制作而成——他们用纸卷成小棍,用胶条把小棍相连做成罐子骨架,最后用透明塑料纸包好。现在,罐子里集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纸,凡是参与了的罪犯,都十分有成就感。

  一转眼,刘成栋的刑期马上结束,即将接受出监教育——对罪犯来说,他们需要消除监禁性人格,与社会进行回归前的过渡和衔接,提前适应社会形势变化,帮助他们更快融入社会。

  由于即将出狱,刘成栋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反复不定的情绪导致他白天的精神状态不佳。桂剑波察觉到后,便请了心理咨询师给他做心理辅导,还时不时陪他聊天,这才让刘成栋慢慢恢复。“真的感谢警官的帮助,让我走出了心中的阴影,不会带着沉重的负担回归家庭。”他说道。

  出监那天,是桂剑波送的他。两人站在监区门口许久,刘成栋更是紧紧握着桂剑波的手,久久不愿放开。(文中刘成栋、小惠、小成、谢凯军、张小五为化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